繼《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后,她在日前上線的古裝微短劇《天降福星》中化身穿越異界的國公府老夫人,以實力破解女兒被廢、兒子叛逃、外孫早夭的“地獄開局”,贏得觀眾一片喝彩。
“大女主不愧是慶奶舒適區!”
“好看,慶奶一定要多拍短劇!”
“你多拍,我愛看!”
圖源社交媒體
網友熱評背后,是短劇崛起的圖景。近年來,明星出演短劇早已從“稀罕事”變成了“新常態”。大咖集體入場,精品層出不窮,這片曾經的爭議之地,如今正以不可阻擋的勢頭,躋身影視行業主流賽道,成為匯聚頂尖影視人才的藍海。
明星搶灘
從“下海”到“真香”
“TA咋去演短劇了?”——這樣的質疑,在2025年已經鮮見。
曾經,影視“鄙視鏈”的舊觀念,以及早期市場確實存在的同質化、制作粗糙等問題,使涉足短劇的明星一度背負壓力。然而,短短幾年間,風向徹底逆轉,搶灘短劇已成影視圈燎原之勢。
胡歌、童瑤、雷佳音、宋佳等一線演員組團出演短劇《奇跡》;萬茜、秦俊杰主演的《朱雀堂》6天分賬票房突破500萬;《家里家外》三天觀看量破10億,帶火主演王道鐵、孫藝燃,更成為現實題材短劇的標桿之作……從昔日“自降咖位”的“下海”,到如今群星閃耀的“真香”,短劇完成了華麗的身份蛻變。
橫跨老中青三代,明星們在這片新土壤上各展所長。六獲金雞百花獎的傳奇影后劉曉慶,在“銀發瑪麗蘇”與古裝大女主間游刃有余;喜劇之王周星馳攜手抖音打造《金豬玉葉》《大話·大話西游》,樹立行業品質天花板;“小龍女”李若彤轉型監制并主演《午后玫瑰》,登陸衛視黃金檔;王晶、高亞麟等資深影人也紛紛投身其中,或執導筒,或掌幕后。
劉曉慶《天降福星》劇照
中青代演員則在短劇中迎來“第二春”。倪虹潔監制并主演的《夫妻的春節》成為2025年首部觀看用戶破億短劇;舒暢、楊蓉等實力派通過《錦繡傳》《蛇年大吉之小青渡劫》《二十九》等作品突破事業瓶頸;新生代演員如李沐宸、柯淳、許夢圓、劉念、吳佳怡等,更是在短劇賽道實現了“彎道超車”。
這場聲勢浩大的明星遷徙并非偶然,其背后是短劇產業驚人的爆發力與生態的全面質變——當劇本質量、制作水準、市場回報都足夠硬氣,吸引力自然不言而喻。
品質逆襲
從“電子榨菜”到“精神正餐”
誠然,短劇的“發家史”并非一片坦途。
野蠻生長,往往意味著泥沙俱下。早期,“低質、狗血、博眼球”曾是短劇行業難以撕去的標簽。盡管個別作品因存在過度娛樂化傾向引發監管關注,但不可否認,微短劇行業整體內容和導向仍呈現客觀向好態勢。
監管的“緊箍咒”,恰恰念出了行業的“升級經”。國家廣電總局建立“分類分層”“備案編號”“違規整治”等監管機制,從備案審核到內容規范全方位發力,既遏制了“過度娛樂化”“兒戲化”等亂象,也為精品內容騰出了生長空間。
近年來,口碑短劇層出不窮。圖源豆瓣網站
近年來,短劇正經歷著從“電子榨菜”到“精神正餐”的深刻蛻變。曾經依賴“高反轉+爽感”的粗放敘事逐漸退潮,讓位于觀照現實、展現情感張力的精品。《家里家外》以20世紀80年代川渝重組家庭為背景,在煙火氣中展現動人情感,打通代際圈層;《志明與春嬌》ip改編短劇聚焦大灣區雙城生活,用碎片化鏡頭解構都市愛情。這些作品證明,短劇不僅能提供“爽感”,更能傳遞深度。
此外,“微短劇+”模式更展現出強大的跨界融合能力。劉曉慶深耕中老年婚戀題材,李若彤聚焦女性議題,《舟楫千里號歌來》讓大運河文化煥發新生,《和你的桃花源》串聯非遺文化與地方文旅,多元主題在此交融。
短劇《我在月球當包工頭》海報
平臺精品化戰略更是關鍵推手。隨著暑期來臨,微短劇市場迎來新一輪熱潮,《成何體統》《念念有詞》等新作表現亮眼。以紅果短劇“果燃計劃”為代表,其最新公布的片單包含《怒刺》《山河回響》《我在月球當包工頭》《小港灣》《弄潮》等21部作品,覆蓋科幻、反詐、非遺、年代創業、動作冒險等前沿題材。《志明與春嬌》《羞羞的鐵拳》等經典IP的豎屏化煥新也持續豐富內容生態。
正如劉曉慶所說,拍微短劇讓她找回了當年拍《芙蓉鎮》《原野》時的激情與投入感。演員們重燃的創作之火,正融入短劇產業生態質的飛躍之中,共同推動著這片藍海成為改寫行業格局的經濟引擎。
多重驅動
從“邊緣賽道”到“經濟引擎”
當“好故事”與“大市場”形成共振,短劇的逆襲便從行業現象升維為產業革命。
這種共振的能量,在行業數據中得到直觀印證。《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微短劇用戶規模已接近7億,2024年其市場規模突破504億元,預計2025年將超680億元,2027年更將突破千億大關。如此體量與增速,讓任何影視從業者都無法再視其為“邊緣賽道”。
爆款短劇頻出。圖源紅果短劇APP
以“分鐘級”的時長,重寫“千億級”的產業藍海。短劇的崛起,本質上是內容迭代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用戶對“輕量級、高密度”內容的需求激增,短劇的特質恰好契合其碎片化的娛樂習慣。
同時,短劇的產業邏輯打破了傳統影視“大制作+長周期”的桎梏,為創作者提供了更靈活的表達空間和變現路徑。在平臺扶持政策下,付費訂閱、免費+廣告等多種變現渠道保障創作者收入,反哺作品質量,形成正向循環。
盈利模式的創新高效賦予了行業強大的生命力。2025年上半年,微短劇創造了約64.7萬個就業崗位,涵蓋編劇、策劃、版權、制片、導演、演員、技術、運營、投放、銷售、翻譯、開發等全鏈條,呈現年輕化、靈活化、多元化趨勢,為傳統影視人提供了轉型新機遇。
非遺文化主題短劇《舞動敦煌》海報
作為新生力量,微短劇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協同共創和生態共建。當政策引導、平臺賦能、創作者深耕與受眾參與形成良性共振,這一新興載體正突破娛樂功能邊界,在教育賦能、科普傳播、文化傳承、公益倡導等多元場景中釋放獨特價值,更有望在未來成為推動知識普惠、文明互鑒、價值引領的重要數字媒介。
從“下海”到“上桌”,從“電子榨菜”到“文化載體”,短劇用四年時間完成了從邊緣到主流的逆襲。當74歲的劉曉慶在短劇中演繹“大女主”,當非遺文化通過豎屏鏡頭走進千家萬戶,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行業的崛起,更是一場關于內容創作、價值傳遞與產業升級的深刻變革。
真正的舞臺從無高低之分,有好故事的地方,就是創作者的主場——因此,都2025了,別再問“明星為啥扎堆演短劇”,該問的是:下一個打動我們的好故事,會以怎樣的新形式誕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