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自治區文博會通遼展廳一角,90后傳統手工藝品制作人桂林正與游客一同體驗手作樂趣。“現在借著文博會,全國都知道咱通遼的好手藝了!”樸實的話語,道出了通遼手工藝品從“藏于鄉野”到“香飄四方”的突圍之路。
游客現場制作手工藝品。常宏亮攝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到“俏銷市場受青睞”,通遼手工藝品的蛻變,不僅讓千年技藝煥發新生,更鋪就了一條各族群眾增收致富的“金路子”。文博會現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蒙古族馬具制作技藝展區前,一件件采用傳統皮雕工藝制作的馬鞍、馬鞭,紋樣精美、栩栩如生,吸引著往來觀眾駐足;毛氈制品展位上,蒙古族玩偶、微型蒙古包、牛羊造型擺件等手工藝品,以細膩質感和濃郁民俗風情圈粉無數。“開展這幾天,不僅現場銷量不錯,還收到不少線上訂單。”展位負責人方丹難掩喜悅。
游客拍照打卡。常宏亮攝
這背后,是通遼市對傳統手工藝“保護性開發、創新性發展”的持續發力。2021年以來,全市8個旗縣市區累計投入220余萬元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實施23個民族傳統手工藝培訓項目,培育出66個涵蓋企業、個體戶、手工坊、工作室的市場主體,帶動17個主體開展直播帶貨。從草原深處的牧民到城鎮社區的婦女,越來越多人通過掌握一門手藝,實現了“居家就業、巧手增收”。
如今,指尖的技藝變成了“口袋里的收益”,傳統的手藝活成了“富民的新產業”。通遼手工藝品的“變現”之路,既守護了文化根脈,又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傳統技藝在市場浪潮中煥發活力,各族群眾在傳承中增收,“指尖經濟”真正成為了連接文化傳承與民生改善的紐帶。(常宏亮、梁超)
來源:通遼市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