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訪過程中,郭德綱金句頻出,什么“文化自信”,“海上文化盛宴”等等,這些一聽就很有文化,很高大上的詞,讓他說的那叫一個溜,他還說,這是祖國給自己的底氣,以前想表演登別人的船,還得低聲下氣,現在“魔都號”是國產郵輪,上船表演就是國家給的底氣。

要知道,當年他可是被主流圈念叨上不得臺面的人,如今站在國產郵輪的甲板上,聊起"文化自信"來底氣十足。

不過話說回來,誰能想到如今在海上支棱得倍兒歡的郭德綱,當年也是一路踩著泥坑走過來的。
努力向上爬
提及郭德綱,不得不回溯至二十年前,那時的他,只是一個闖入京城的“外來戶”,被主流相聲界視若無睹,臉上仿佛刻著“非主流”三個字,身無分文,后臺全無,窮困至極,甚至在小茶館里說相聲,臺下觀眾都寥寥無幾,收入微薄,連溫飽都難以解決。

若是換作他人或許早已放棄,但郭德綱骨子里有著一股不屈的韌勁,他堅信相聲就是自己的生命,拼盡全力去賭,雖然這份執著,是以血淚和尊嚴為代價的。
等好不容易德云社稍有名氣,更大的風波卻接踵而至,一句“糟蹋傳統藝術”,一頂“反三俗”的大帽子,驟然壓頂德云社,昔日那些不屑一顧的同行,瞬間找到了共同的攻擊目標,恨不得將他踩入泥潭,永無翻身之日,那段時間,他獨自一人,承受著整個行業的明槍暗箭。

屋漏偏逢連夜雨,外患未平,內憂又起,親手栽培的徒弟曹云金、何云偉等人相繼離去,尤其是曹云金在他生日宴上的鬧劇,猶如利刃穿心,最痛的傷,往往來自身邊人的背叛,這份苦澀,比貧困更令他刻骨銘心。
他奮力拽回德云社
就在德云社岌岌可危,瀕臨倒閉之際,命運似乎開了一個玩笑,一個憨厚中帶點賤兮兮模樣的胖子,岳云鵬,意外走紅。

他那獨樹一幟的風格,恰巧戳中了觀眾的笑點,成為德云社的救命稻草,硬是將這艘即將沉沒的船從懸崖邊拉了回來,而岳云鵬的成功,既是時運使然,更是郭德綱在絕境中慧眼識珠的明證,他知道誰能與自己共度寒冬。
如今的郭德綱,早已不再是當年那個在后臺啃涼饅頭的“野路子”,他帶領德云社登上郵輪,成為央視鏡頭下的“文化名片”,從“難登大雅之堂”的江湖藝人,到“海上盛宴”的座上賓,這份榮耀,非他人賜予,而是他憑借作品和骨氣,一步步打拼而來。

惜才
不僅如此,郭德綱還特別的惜才,親自邀請張鶴擎進德云社,張鶴擎,原名張番,自幼在天津相聲圈熏陶,功底深厚,思維敏捷,能自編段子,在相聲演員中,能寫會編堪稱頂級技能,單靠背詞兒的,遲早會被觀眾厭倦。
但是,他并非無名之輩,在小圈子里早已獲獎無數,甚至十幾歲便被譽為“人氣王”,二十出頭便斬獲原創大獎,他才華橫溢,卻缺少一個起飛的平臺,小園子再紅火,終究是片小池塘,難以容納他這條大魚。

而他命運的轉機,出現在《相聲有新人》節目中,雖未奪冠,卻贏得了比冠軍更寶貴的機會——郭德綱的青睞,老郭一句:“你愿不愿意來德云社?”對他的橄欖枝遞得毫不猶豫。
借力巨人,乘風破浪
郭德綱看中張鶴擎,絕非一時興起,德云社聲名鵲起,演出場地從幾百人的小園子,變為數千上萬人的體育館,在浩瀚人海中,仍能逗樂最后一排觀眾,這便是“大場面能耐”,非人人可為,張鶴擎恰好具備此天賦。

老郭將他列入“鶴”字科,給予厚望,先讓他在小園子適應,再隨師兄們助演,逐步推向大舞臺,張鶴擎亦不負眾望,面對數千觀眾,從容自如,節奏感、控場能力俱佳,加之改編歌詞的絕活和一副好嗓子,迅速成為德云社的耀眼黑馬。
他的崛起,是自身實力與德云社平臺的完美結合,印證了有才華者,一旦站上風口,便能翱翔天際,郭德綱半生耕耘,將一口枯井挖掘成一片汪洋,而張鶴擎,便是那艘深諳水性、善借東風的快船,一個搭臺,一個唱戲,江湖風云,不過如此。

結語
現在郭德綱帶著于謙在郵輪上待五天四晚,邊演邊跟游客吃飯聊天。這船叫"魔都號",是他第一次在海上劇場演,他說這是傳統藝術跟現代旅游結合的新模式,觀眾既能看海又能聽相聲。
這些年德云社變化挺大,以前有人說他們是"江湖騙子",現在央視給正名了,郭德綱說不是他厲害,是國家發展了,以前想在外國人船上演出得低聲下氣,現在中國人自己造的船也能當舞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