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三年,美國向烏克蘭砸下數百億美元,特朗普更是把澤連斯基捧成了"民主英雄"。
可誰想到,這位"英雄"現在卻被列入了流放名單,知名記者西摩·赫什爆出,特朗普要強行換掉他。
從座上賓到階下囚,這出政治大戲背后藏著什么門道?
作者-彤
50天生死倒計時:扎盧日內在倫敦等著接班
50天這個數字一出來,整個烏克蘭政壇都炸了鍋。
西摩·赫什在社交媒體上的爆料像一顆重磅炸彈,直接點名特朗普正在策劃政權更迭。
更讓人細思恐極的是,這個50天的時限,和特朗普給俄羅斯的"最后停火期"幾乎完全重合。
這絕不是巧合,而是一場算計到分秒的政治清洗。
扎盧日內現在的身份很有意思。
表面上他是烏克蘭駐英大使,實際上更像是被提前安排到倫敦的"候補總統"。
這位前烏軍總司令在軍中威望崇高,民調支持率高達90%,碾壓澤連斯基的77%。
更關鍵的是,扎盧日內長期接受北約訓練,深諳如何與西方打交道。
對比之下,澤連斯基的民粹主義作風越來越讓美國頭疼。
那場年初在白宮的激烈爭吵,被媒體形容為"30年來最失控的外交災難"。
特朗普直接回絕了澤連斯基的安全保障要求,甚至指責他"拿第三次世界大戰賭博"。
從那一刻起,美烏關系的裂痕就再也沒有愈合過。
現在回頭看,扎盧日內被"流放"到倫敦,根本不是政治清洗。
而是美國人精心安排的接班布局。
一旦澤連斯基被推翻,扎盧日內可以迅速回國接管政權,避免出現權力真空。
三重打擊組合拳:澤連斯基是怎么把自己作死的
澤連斯基的問題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積重難返。
第一重打擊來自經濟賬:烏克蘭的鋰礦和鈦礦,美國早就盯上了。
這些戰略資源對美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鋰是電動汽車電池的核心材料,鈦則是航空航天工業的關鍵。
美國希望通過"重建基金"控制這些資源,但澤連斯基卻在討價還價。
他試圖捆綁戰俘交換和經濟援助,導致談判陷入僵局。
第二重打擊是個人恩怨。
特朗普至今還記得澤連斯基穿著軍裝進白宮那一幕,簡直是奇恥大辱。
在特朗普看來,這是對美國總統權威的挑釁,被他形容為"穿著睡衣來到白宮"。
這種個人層面的不滿,在政治博弈中往往比政策分歧更加致命。
第三重打擊是戰略考量。
這場仗打了三年,美國的耐心和錢包都見了底。
美國已經為烏克蘭提供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軍事和經濟援助。
但戰場上依然看不到決定性勝利的希望,反而陷入了消耗戰的泥潭。
更要命的是,美國國內的反戰情緒正在升溫,超過60%的民眾支持通過談判解決沖突。
貝萊德等資本巨頭的撤資更是明確信號。
這家管理著10萬億美元資產的投資公司,宣布因"缺乏興趣"關閉烏克蘭重建基金。
所謂的"缺乏興趣"只是借口,真正原因是看不到停火希望。
資本比政治家更現實,他們需要的是穩定的投資環境,而不是無休止的戰爭。
美式換人術:從薩達姆到澤連斯基的相同劇本
這套換人手法,美國人輕車熟路。
從伊拉克的薩達姆到利比亞的卡扎菲,都是按照這個標準劇本被干掉的。
只不過現在的手法比以前更加精細,也更加隱蔽。
以前是直接派軍隊推翻政權,現在是通過輿論造勢和經濟制裁施壓。
第一步是媒體造勢。
《金融時報》、《旁觀者》等西方主流媒體突然對澤連斯基發起"集體討伐"。
他們指責澤連斯基試圖延長戰爭以保住權力,"即使是澤連斯基曾經最堅定的支持者,都開始接受這一點"。
這種集體轉向絕不是偶然,而是有組織的輿論攻勢。
第二步是內部施壓。
通過切斷援助、施壓軍方等方式逼澤連斯基主動下臺。
美國不會直接動用軍隊,但可以讓烏克蘭政府運轉不下去。
沒有美國的援助,烏克蘭政府連基本的財政支出都難以維持,更別說繼續打仗了。
第三步是代理人上臺。
扎盧日內在這個時候回國接管政權,名正言順地推動停戰談判。
他的軍方背景和西方認可度,讓他比澤連斯基更容易與俄羅斯達成某種妥協。
最重要的是,他懂得如何平衡美國利益和烏克蘭現實。
這套操作手法的高明之處在于,表面上看是烏克蘭的內政選擇。
美國人躲在幕后,既達到了換人的目的,又避免了國際譴責。
對外可以宣稱這是"民主進程",對內則實現了戰略目標的調整。
這種軟刀子殺人的手法,比直接的軍事干預更加有效。
烏克蘭的三種命運:妥協、抵抗,還是四分五裂?
現在的烏克蘭,正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澤連斯基已經察覺到了危險,19日他突然改口表示愿意與俄羅斯談判。
這個曾經揚言要戰斗至最后一個烏克蘭人的總統,終于開始服軟了。
但這種臨時抱佛腳的做法,恐怕已經為時太晚。
情景A是妥協路線。
澤連斯基乖乖讓位,扎盧日內回國上臺,迅速與俄羅斯簽署停火協議。
烏克蘭割讓部分領土換取和平,美國從這場消耗戰中抽身,皆大歡喜。
這是美國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成本最低,收益最大。
情景B是死磕到底。
澤連斯基拒絕下臺,繼續抵抗美國的壓力,結果被徹底拋棄。
美國切斷所有援助,歐洲也跟著疏遠,烏克蘭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俄羅斯趁機發動總攻,烏克蘭政府軍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迅速潰敗。
這種情況下,澤連斯基的政治生命和烏克蘭的國家命運都將走向終結。
情景C是內部分裂。
烏克蘭國內各方勢力開始爭奪權力,政府陷入內斗漩渦。
軍方、寡頭、民族主義者各有盤算,誰都想在亂局中分一杯羹。
這種情況下,烏克蘭可能出現事實上的分裂,不同地區由不同勢力控制。
從目前的情況看,情景A的可能性最大。
澤連斯基已經開始妥協,緊急解除親美國防部長烏梅羅夫職務,將其調任駐美大使。
這被解讀為總統的自救行動,試圖通過人事調整緩解與美國的緊張關系。
但美國的耐心已經耗盡,50天的最后通牒不是空話。
對普通烏克蘭人來說,無論哪種結果都是悲劇。
他們的家園淪為戰場,資源遭人瓜分,連選擇領導人的權利都被剝奪。
這場所謂的"民主保衛戰",最終演變成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結語
說到底,這出鬧劇就是大國玩弄小國的經典教科書,澤連斯基不過是顆用完就扔的棋子。
往后看,像烏克蘭這樣的小國,想在大國夾縫中求生存,恐怕會越來越難。
這種赤裸裸的強權政治,咱們普通人看了是什么感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