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津球迷姜某某因辱罵韋世豪家人被處以行政拘留7日、禁止觀賽的重罰時,事件本應是一場“球場文明”的正向警示。可隨著韋世豪在沖突中同樣情緒失控與球迷對罵,卻未受足協追加處罰的消息傳開,輿論的天平瞬間傾斜——天津球迷的不滿如潮水般涌來,“憑什么球迷罵就得蹲拘留,球員回罵卻能全身而退?”“足協這不是明擺著護短嗎?”的質疑聲,成了足球圈熱議的焦點。
這場風波的導火索,是中超第17輪天津津門虎與成都蓉城的對決。比賽中,天津主場球迷姜某某用擴音設備辱罵韋世豪及其家人,言語污穢刺耳。被激怒的韋世豪沖至看臺前與球迷對罵,隨后因情緒失控接連吃到兩張黃牌被罰下場,離場時甚至在教練懷中崩潰痛哭。這一幕被鏡頭全程記錄,讓“球員與球迷互罵”的沖突赤裸裸地暴露在公眾視野中。
事件發酵后,天津警方的處理迅速且嚴厲:姜某某因“公然侮辱他人”被依法行政拘留,足見辱罵球員家人的行為已觸碰法律紅線;天津足協也迅速跟進,“禁止蔣某某入場觀看比賽”也毫不含糊。可就在天津方面盼望對涉事雙方各打五十大板時,中國足協的態度卻顯得模糊——對韋世豪的處罰僅停留在比賽中的兩張黃牌,賽后既無追加停賽,也無官方批評。這種“一邊重罰球迷,一邊放任球員”的處理方式,讓天津球迷難以接受。
“我們承認罵家人不對,但韋世豪回罵就合理嗎?”一位天津球迷在社交平臺上的質問,道出了許多人的困惑。在球迷看來,韋世豪作為國腳級球員,拿著遠超常人的薪水,理應有更強的情緒管理能力。面對球迷的言語挑釁,即便內容不堪,也應保持職業素養,而非用同樣激烈的方式回罵。更關鍵的是,足協作為行業管理者,向來對“球場沖突”零容忍:此前有球員因對球迷豎中指被停賽3場,有教練因辱罵裁判遭禁賽半年,為何到了韋世豪這里,“與球迷對罵”的行為就能被輕輕放下?
這種“雙重標準”的背后,似乎藏著更深層的爭議。韋世豪的職業生涯始終伴隨著“天賦與脾氣”的悖論:他腳下技術出眾,曾是U23國家隊的核心,卻因多次在場上爆發沖突、甚至惡意犯規飽受詬病。球迷對他的不滿,早已不是單純的“輸球發泄”——從國家隊世預賽的關鍵戰失誤,到聯賽中多次因情緒失控吃牌,“拿著高薪卻打不出成績,還總惹麻煩”的標簽,讓他成了球迷眼中“特權球員”的代名詞。因此,有球迷也提出這樣的疑問:那么多球員,為何球迷單單針對他?
此次事件中,中國足協的沉默更像是火上澆油。有球迷翻出過往案例:2023年某中超球員因賽后與球迷發生口角被足協停賽2場,罰款2萬元;而韋世豪不僅在場上與球迷對罵,還在隨后的比賽中因踩踏對手門將被直接罰下,如此連貫的不冷靜行為,卻未觸發足協的追加處罰程序。“同樣是沖突,處理尺度天差地別,這不是護短是什么?”天津球迷的質疑,直指行業管理的公平性。
值得玩味的是,中國足協并非沒有相關規定。《中國足球協會紀律準則》明確指出,“球員對球迷實施侮辱、謾罵等不當行為”,可被處以停賽3至10場、罰款3萬至10萬元的處罰。如今韋世豪的行為已被鏡頭記錄在案,足協卻選擇“冷處理”,難免讓人聯想:是不是因為他是國腳,是聯賽中的“明星球員”,就享有了“特殊豁免權”?
平心而論,球迷辱罵球員家人的行為突破了法律與道德的雙重底線,重罰無可厚非——球場可以有吶喊與批評,但絕不能容留人身攻擊,尤其是牽連家人的侮辱。可這并不意味著球員就能在沖突中“免責”。職業球員作為公眾人物,其言行不僅代表個人,更影響著聯賽形象與青少年球迷的價值觀。如果“球員與球迷互罵”只罰球迷不罰球員,不僅會讓球迷覺得“規則只針對弱者”,更會助長球員的特權思想,最終損害的是整個足球生態的公平與公信力。
眼下,天津球迷的不滿仍在發酵,這種不滿已經影響到天津未來的球市。他們要的或許不是“報復性處罰韋世豪”,而是一份對規則的敬畏——無論是球迷還是球員,在球場沖突中都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該有“身份特權”。足協若想平息爭議,與其沉默觀望,不如用清晰的處罰標準給出答案:在規則面前,明星球員與普通球迷,本就該一視同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