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的帶領下,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和湖南信息學院兩支“三下鄉”社會實踐隊伍,深入中華穿山甲守護站一線,開啟了一場為期10天的生態保護社會實踐。
活動第一天,守護站工作人員熱情接待了大學生們,孫老師為學子們帶來了一場專題培訓。“中華穿山甲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它們的生存現狀極其嚴峻。”孫老師系統講解了穿山甲的獨特習性、面臨的生存威脅以及保護的緊迫性。更令大學生們印象深刻的是當地正在探索的“生態保護+社區參與”模式——如何引導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保護者,并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
在協會的帶領下,學子們背負紅外相機深入山林。他們依據穿山甲習性,在洞穴周邊反復勘察選點。調試相機時,學生們格外專注:“想象它能拍到‘森林衛士’,再累也值!” 這些“科技眼”將為穿山甲研究提供關鍵影像證據。
實踐隊伍走進了當地村民賴以生存的支柱產業——生態茶園。映入眼簾的,是茶樹與原生植被和諧共生的景象。茶園嚴格遵循綠色種植標準,采取人工除草,禁用破壞性農藥和化肥,最大限度地保留周邊山林的原貌。這不僅保障了村民的穩定收入,也為穿山甲留下了寶貴的棲息空間。大學生們在這里親眼看到,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完全可以并行不悖。這片茶園,就是連接“村民錢袋子”和“穿山甲家園”的金色紐帶。
當大學生們帶著真誠走進村民家中時,迎接他們的是熱情的笑容和搬出的板凳。圍坐交談間,談起對穿山甲的認識和保護,村民們敞開了心扉。“這幾年協會常來宣傳,還幫助我們村子發展生態產業,我們都知道穿山甲是國寶,得好好保護!也知道保護好了穿山甲,我們的村子才能得到發展,”
十天的實踐,給高校學子們上了深刻一課。他們清晰地認識到:中華穿山甲的存續,離不開當地社區的守護;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同樣需要生態平衡作為根基。當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積極的“參與者”,當綠色產業與棲息地保護形成合力,保護才能真正扎根鄉土。
長沙市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會長周燦英表示,協會將持續深化與高校的聯動,培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增強與基層群眾的溝通交流能力。推動保護理念更廣泛地扎根。
未來,將以中華穿山甲守護站為根據地,深度挖掘村莊生態資源優勢,結合大學生的創新思維,為鄉村產業發展、文化建設等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促進鄉村生態振興與經濟發展相融合。
通訊員林俐 瀟湘晨報記者張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