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站。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供圖
近日,記者從深圳市生態環境局獲悉,深圳市民關注的噪聲“煩惱度”有了新進展: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已在全國率先構建噪聲“煩惱度”智能監測網絡,首次將噪聲“煩惱度”監測指標引入功能區噪聲自動監測設備。
通過40個功能區聲環境自動監測子站、心理聲學模型與大數據分析,實現“降分貝”到“減煩惱”的治理轉型。目前,上述系統正處于研究、完善階段。
南都報道引發各界強烈反響
6月13日,南都報道了深圳天鐵噪聲達標擾民之困,引發強烈反響。7月2日,深圳市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九次會議,對深圳噪聲污染防治工作進行專題詢問。“噪聲評價的方法和老百姓主觀感受存在一定差異,是否因為相關的標準有缺陷?如何解決?”深圳市人大代表費英英的提問,直指噪聲深層矛盾。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局長李水生在回答詢問時表示,就“達標也擾民”噪聲問題,正制定地方標準,將“煩惱度”納入監測方式。噪聲“煩惱度”首次引發市民關注。
在監測中對尖銳響聲進行評價
李水生指出,噪聲“達標卻仍擾民”的現象比較普遍,主要是因為噪聲對人的影響帶有很大的主觀性,而且現行監測方法要求連續測量20分鐘并取平均值。即使最終結果達標,但若在某個瞬間出現突發的高強度噪聲(比如“砰”的一聲巨響),也足以驚醒居民。這種監測方法的局限性,也給噪聲管理帶來了實際困難。
目前,市生態環境局正在制訂一些地方標準,并且還會納入噪聲“煩惱度”的監測,在監測過程中,對尖銳的響聲進行評價。
引入指標量化市民“煩惱度”
據介紹,現行的噪聲評價方法,是以聲能量表征的物理強度指標(即分貝值)為主,需連續監測一段時間取等效均值判定是否達標。然而,相同分貝值的噪聲可能因頻譜特性、起伏變化或人群敏感度不同,引發截然不同的主觀感受。這正是“達標也擾民”現象在深圳普遍存在的原因。
目前,深圳市正在開展功能區聲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引入“煩惱度”的監測指標,通過量化市民的“煩惱程度”,來彌補純物理參數監測的局限性。
采寫:南都記者 陳榮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