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容器,而環境藝術專業正是肩負增強這個容器的審美韻味、文化品位的專業,也始終努力踐行并發揮美術在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7月19日,“環藝人”當代環境藝術文獻展在福建省南平市浦城縣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開幕。展覽由福州大學與浦城縣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福州大學黨委宣傳部、中共浦城縣委宣傳部、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共同承辦。
展覽現場
展覽以“文獻+手稿+影像”三位一體的展陳體系,系統梳理了中國環境藝術近四十年來的發展歷程,以及歷代環藝人的設計智慧與探索實踐,生動呈現了環境藝術營造與數字科技語言的融合創新,為“美麗中國”建設提供了獨特的藝術注解。
展覽以每一位參展“環藝人”為單元,以一塊顯示屏+(他/她)一個出差常用的旅行箱作為載體,來展示每一個體真實生動的學業、職業和事業經歷,是每一位“環藝人”在環藝道路上的旅途故事呈現。
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從“環藝人”的角度策劃組織的一場形式上略顯“特別”的專題展覽,從一個微觀的側面反映環境藝術的過往和現實。主題展區以編年史與具體研究相結合的方式,數字文獻平臺則實現了實體展覽與云端的互聯共享,并期待引起人們對它未來的關注和思考,展現環境藝術文獻展的新時代價值追尋。
活動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表示,環境藝術學科始終與社會發展同頻共振,不斷滿足社會文化需求,壯大了專業隊伍、拓展了學科外延。“當前是全國推進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的關鍵時期,環境藝術也必將以融合創新的理念和綜合的藝術語言發揮更大作用。本次展覽展現了環境藝術從專業建構到服務社會的完整脈絡,詮釋了藝術與科學、人文與工程深度融合的發展趨勢,體現了‘環藝人’和環境藝術‘其志之大’‘其道之新’‘其業之興’三層深意,彰顯了環境藝術家胸懷家國、守正創新的精神品格。”
展覽現場
中國美術家協會環境設計藝術委員會主任蘇丹指出,環藝是設計學科中最早實現藝術與技術融合的專業,印證了現代社會對環境營造的持續需求,相信“環藝”將繼續以其獨特氣質,回應時代命題,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福州大學黨委常委、紀委書記鄭煦林表示,此次與浦城縣攜手舉辦該展,既是校地戰略合作的生動實踐,更是踐行“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重要舉措。福州大學在藝術設計領域深耕七十余載,師生作品屢獲國家級獎項,環境設計等專業躋身全國A類行列。今后,福州大學將為城鄉環境建設提供更多創新解決方案,讓藝術教育成果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浦城縣委書記李江平表示,期待此次展覽以藝術為媒,使綠水青山間的藝術之花,綻放服務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振興的獨特魅力。
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座落于中國著名典故“夢筆生花”誕生的地方——福建省浦城縣夢筆山西麓,占地面積65畝,總建筑面積為33000平方米,共四層,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親手勾繪概念草圖。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以公共文化服務和社會美育為己任,在高質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質服務上下功夫,努力打造新時代人民群眾欣賞美術佳作、提升文化素養的藝術殿堂。
本次展覽于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序廳和專題展廳1展出,持續至9月7日。同期,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還舉辦了“歷史的記憶——俄羅斯畫家筆下的反法西斯衛國戰爭”(專題展廳3) 、“北國的田園詩——俄羅斯油畫與素描作品展”(專題展廳2)。其中, “北國的田園詩——俄羅斯油畫與素描作品展”由浦城美術館/范迪安美術館與全山石藝術中心共同主辦,展出了86件創作于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珍貴名家作品。三展聯動,歡迎大家共赴這場夏日藝術之約。
原標題:《一場關于“環藝人”的特別敘事,為“美麗中國”建設賦能》
欄目主編:遲騰 文字編輯:李君娜 題圖來源:主辦方提供 圖片來源:主辦方提供
來源:作者:金小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