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17:11上傳中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展覽標題:消失的展覽|第五幕:萬有之門策展人:寧文展覽時間:2025 年 7 月 17 日-2025 年 9 月 15 日(具體開閉幕日期以知美術館官方發布為準)展覽地點:知美術館(成都市新津區君山路 1 號)知美術館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10:00-17:00(法定節假日開放時間以官方發布為準)知美術館垂詢:028-82430157雙展聯票票價:88 元(票務優惠政策詳詢知美術館官方公眾號)盛夏時節,隱于成都新津老君山腳下、四面環水的知美術館,開啟了一場關于存在本質的藝術探索——“消失的展覽|第五幕:萬有之門”。“消失的展覽”項目由知美術館館長王從卉發起,秉承“萬物、見解、常新”的核心理念,邀請寧文擔任主策展人,是知美術館“常新”系列重要主題展覽項目。自 2022 年開啟第一幕以來,至今共邀請 15 位青年藝術家參與展覽——其中多位藝術家是他們藝術職業生涯中的首次美術館展覽,體現了知美術館作為學術研究機構扎根中國西南,面向國際,推動最新一代青年藝術家價值的持續挖掘。知美術館 2008 年由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Kengo Kuma)設計,位于四川省新津老君山腳下,美術館四面環水,而水流是道家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消失的展覽”一方面呼應隈研吾的核心建筑設計理念“消失的建筑”,高度注重藝術作品與知美術館的建筑特點相融合,亦順應道家“有無相生”的理念,作品自然地“消失”于建筑之中;同時展覽持續關注青年藝術家,尤其是中國西南地區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態;相對于繪畫作品,“消失的展覽”尤其關注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聲音藝術等不太容易被社會關注到的藝術創作領域。“消失的展覽|第五幕: 萬有之門”,繼續由寧文策劃,特邀程璽橦與孫玥兩位 90 后女性藝術家參加展覽。“萬有之門”,并非物理世界的入口,而是一場關于存在本質的邀約。策展人寧文分享到:“兩位藝術家在創作方法論、美學特征和創作哲學的角度相互呼應,在‘重復’的勞作與精微的感知中,為我們開啟一扇通往生命本真體驗的‘萬有之門’。”上傳中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上傳中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無論程璽橦的“網格的呼吸”,還是孫玥的“泥條的迷宮”,都呈現出一種“秩序與自由”的辯證關系,呈現出一種有限中的無限狀態。程璽橦的作品,讓我們在看似密不透風的秩序中,感知氣息流動的縫隙;孫玥的作品,從泥土的確定性里,去觸摸不確定的想象褶皺。孫玥強調的“泥條盤筑”不僅是一種古老的技法,更是思維的載體——這與程璽橦的“方格”異曲同工,都把基礎元素轉化為了藝術語言系統。這二位藝術家皆以“重復性”的動作為內心修行的法門。程璽橦的“網格”解構了方格的控制性,使其成為節奏的載體。每個格子獨立呼吸又參與整體韻律,形成一個自律的視覺系統,恰似萬物互聯的生命圖景。而孫玥的“迷宮”則以觸覺認知去重構空間,以小見大,作品散發著強大的音樂性、流動性與生命力,持續展開身體與物質的對話。上傳中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冊》,孫玥,2025柴燒缸泥炻器,59 × 30 × 27 cm上傳中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30字)《水蝕 01》,程璽橦,2023布面丙烯、水彩、酒精,40 × 40 cm“‘萬有之門’,對生命原初感知的喚醒。在節奏的共振與觸覺的回響中,洞見‘一切萬有’中的自性靈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寧文|“消失的展覽”策展人此次展覽將持續至 9 月,知美術館誠邀廣大藝術愛好者蒞臨參觀,共同感受這場由青年藝術家們帶來的藝術盛宴,探索存在本質的無限可能。在這里,藝術與自然、建筑與精神將交匯碰撞,為觀眾帶來一次難忘的藝術之旅。幕:萬有之門”在知美術館啟幕
展覽標題:消失的展覽|第五幕:萬有之門
策展人:寧文
展覽時間:2025 年 7 月 17 日-2025 年 9 月 15 日(具體開閉幕日期以知美術館官方發布為準)
展覽地點:知美術館(成都市新津區君山路 1 號)
知美術館開館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10:00-17:00(法定節假日開放時間以官方發布為準)
知美術館垂詢:028-82430157
雙展聯票票價:88 元(票務優惠政策詳詢知美術館官方公眾號)
盛夏時節,隱于成都新津老君山腳下、四面環水的知美術館,開啟了一場關于存在本質的藝術探索——“消失的展覽|第五幕:萬有之門”。“消失的展覽”項目由知美術館館長王從卉發起,秉承“萬物、見解、常新”的核心理念,邀請寧文擔任主策展人,是知美術館“常新”系列重要主題展覽項目。
自 2022 年開啟第一幕以來,至今共邀請 15 位青年藝術家參與展覽——其中多位藝術家是他們藝術職業生涯中的首次美術館展覽,體現了知美術館作為學術研究機構扎根中國西南,面向國際,推動最新一代青年藝術家價值的持續挖掘。知美術館 2008 年由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Kengo Kuma)設計,位于四川省新津老君山腳下,美術館四面環水,而水流是道家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消失的展覽”一方面呼應隈研吾的核心建筑設計理念“消失的建筑”,高度注重藝術作品與知美術館的建筑特點相融合,亦順應道家“有無相生”的理念,作品自然地“消失”于建筑之中;同時展覽持續關注青年藝術家,尤其是中國西南地區青年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態;相對于繪畫作品,“消失的展覽”尤其關注觀念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聲音藝術等不太容易被社會關注到的藝術創作領域。
“消失的展覽|第五幕: 萬有之門”,繼續由寧文策劃,特邀程璽橦與孫玥兩位 90 后女性藝術家參加展覽。“萬有之門”,并非物理世界的入口,而是一場關于存在本質的邀約。策展人寧文分享到:“兩位藝術家在創作方法論、美學特征和創作哲學的角度相互呼應,在‘重復’的勞作與精微的感知中,為我們開啟一扇通往生命本真體驗的‘萬有之門’。”
無論程璽橦的“網格的呼吸”,還是孫玥的“泥條的迷宮”,都呈現出一種“秩序與自由”的辯證關系,呈現出一種有限中的無限狀態。程璽橦的作品,讓我們在看似密不透風的秩序中,感知氣息流動的縫隙;孫玥的作品,從泥土的確定性里,去觸摸不確定的想象褶皺。孫玥強調的“泥條盤筑”不僅是一種古老的技法,更是思維的載體——這與程璽橦的“方格”異曲同工,都把基礎元素轉化為了藝術語言系統。
這二位藝術家皆以“重復性”的動作為內心修行的法門。程璽橦的“網格”解構了方格的控制性,使其成為節奏的載體。每個格子獨立呼吸又參與整體韻律,形成一個自律的視覺系統,恰似萬物互聯的生命圖景。而孫玥的“迷宮”則以觸覺認知去重構空間,以小見大,作品散發著強大的音樂性、流動性與生命力,持續展開身體與物質的對話。
《冊》,孫玥,2025
柴燒缸泥炻器,59 × 30 × 27 cm
《水蝕 01》,程璽橦,2023
布面丙烯、水彩、酒精,40 × 40 cm
“‘萬有之門’,對生命原初感知的喚醒。在節奏的共振與觸覺的回響中,洞見‘一切萬有’中的自性靈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寧文|“消失的展覽”策展人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 9 月,知美術館誠邀廣大藝術愛好者蒞臨參觀,共同感受這場由青年藝術家們帶來的藝術盛宴,探索存在本質的無限可能。在這里,藝術與自然、建筑與精神將交匯碰撞,為觀眾帶來一次難忘的藝術之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