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大地遍“楓”景,中原沃土展新顏。河南法院深入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優化法庭布局,強化基層保障,指導各地人民法庭立足本土特色,辦好轄區案件,指導人民調解,創新服務模式,健全解紛機制,推動人民法庭建設與司法服務能力雙提升,架起了一座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共冷暖的“楓橋”,讓法治的溫暖與正義的陽光灑滿千家萬戶。
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在微信公眾號開設《豫法楓景——河南法院“楓橋式人民法庭”創建掠影》專欄,以法庭“微視角”詮釋法治“大情懷”,多維度展現河南法院人民法庭的為民新“楓”貌。
家風筑基 涼亭搭橋 深化治理好“楓”景
熊山巍巍,洛水悠悠。地處豫鄂陜三省交界、豫西邊陲的盧氏縣是全國為數不多的“雙千年”古縣。五里川人民法庭就坐落在縣城的西南重鎮五里川鎮,距離縣城55公里,轄7個鄉鎮,6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12萬人,轄區總面積1350平方公里,是全省轄區面積最大、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海拔最高、距離中心城市最遠的山區人民法庭。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近年來,盧氏縣人民法院在黨委堅強領導和上級法院精心指導下,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傾力打造“楓橋式人民法庭”。五里川人民法庭傳承和弘揚曹氏家風,深度融入“涼亭夜話”群眾工作機制,積極參與基層治理,服務保障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近三年來,累計審結案件1336件,結案率98.82%,服判息訴率95.08%。先后被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授予“全省先進法庭”“李慶軍式十佳辦案團隊”并榮記“集體二等功”,獲評全省首批“楓橋式人民法庭”,被三門峽市委政法委推薦為“河南省人民滿意的政法單位”候選單位。
政治引領 讓審判站位有高度
抓黨建強堡壘促審判。始終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將黨的大政方針、惠民政策精準落實到基層治理的末梢,把“政治上看,法治上辦”的司法理念落實在人民法庭工作的全過程。黨員干警主動亮身份、踐承諾、作表率。積極探索黨建與審判業務深度融合,以黨建為引領,以黨小組為單位,建強基層堡壘,推動“法官進網格、入村居”。黨員干警擔任法治副書記,堅持每月參加聯系村主題黨日活動,走到群眾中間,向群眾普法、幫鄰里解難,積淀群眾法治信仰,凝聚基層和諧穩定的正能量。
家風潤心 讓調解傳承有厚度
五里川鎮是曹靖華故鄉,其父曹植甫“化訟止爭、敦睦鄉鄰”的實踐,形成了“以理服人、以德化怨”的曹氏家風,魯迅為其撰寫的教澤碑文獲毛主席贊譽。五里川法庭將此家風融入司法實踐,指導法庭文化和調解員培養,設立“曹氏家風調解室”,深入群眾,用接地氣的語言化解糾紛,融入基層治理“涼亭夜話”。
2014年,薛某與朱某簽訂農村建房合同。房屋建成后,因存在漏水等質量問題,薛某一直未付清剩余房款。法庭受理此案后,考慮到雙方是同村鄰居,爭執十余年互不來往,若直接判決恐不利于鄰里關系修復。于是,法官在河南村夏夜的涼亭里,邀請雙方當事人及左鄰右舍,運用曹氏家風家訓中“和睦鄉里、戒斗息訴”的理念,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分析利弊。法官既為薛某算了“經濟賬”,也為朱某算了“信譽賬”。最終,薛某當場付清余款,朱某也承諾立即維修房屋。雙方握手言和,案結事了。
“涼亭夜話”正是曹氏家風的新時代回響。近三年,法庭開展普法80多場次。從法庭到涼亭,一次次普法解紛,將法治注入鄉土智慧,讓楓橋經驗的“盧氏解法”生根發芽。
多元共治 讓糾紛化解有廣度
聯調聯動,共建共治。法庭主動打破司法“圍墻”,搭建開放共享的解紛平臺。縱向,建立“村(社區)調解室—鄉鎮綜治中心—人民法庭”三級過濾網,實現糾紛梯次分流、就地化解,形成源頭治理合力。橫向,聯動司法所、派出所、村委會,組建類型豐富的特邀調解“人才庫”。
7月初,五里川法庭在轄區某村開展巡回審判,旁聽群眾杜某、莫某就與其子的贍養爭議咨詢法官。為妥善化解此糾紛,法庭一方面建議人民調解委員會參照既往類案判決標準組織調解,一方面向某鄉綜治中心發送了《可調性矛盾糾紛移交調解函》,啟動由村委會、鄉綜治中心和法庭共同參與的三方聯調。調解中,三方積極弘揚“百善孝為先”“孝老愛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參照類似案件處理方式,最終促成杜某、莫某之子自愿履行贍養義務。此舉不僅成功化解了糾紛,詮釋了中華孝文化,更避免了訴訟可能帶來的親情裂痕,有效促進了家庭和睦。
通過“法庭+ N”的聯動模式,大量矛盾糾紛在訴前得到有效分流和實質性化解,2022年以來,協助所在地黨委政府化解土地租賃合同糾紛、農村購房合同糾紛60余起,做實了“抓前端、治未病”的楓橋經驗。
服務暖心 讓司法為民有溫度
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法庭大力推行“司法服務不打烊”理念,創新推出“午間法庭”“晚間法庭”“假日法庭”“巡回法庭”等彈性工作機制,深化完善“立審執”一體化機制,將法庭搬到離群眾最近的地方、庭審開到群眾最方便的時間。為解決偏遠鄉村群眾訴訟不便問題,五里川人民法庭在鄉鎮綜治中心、村黨群服務中心設立“巡回審判點”,通過“巡回審判+訴前調解”模式將司法服務送到村民“家門口”,滿足群眾多樣化的司法需求,助推基層社會治理。
通過就地立案、就地審判、就地調解、就地執行、就地以案釋法、就地提供法律咨詢、就地摸排化解矛盾糾紛、就地指導人民調解等舉措,讓司法服務更具人性化、更接鄉土氣。
因家住陜西省洛南縣的楊某拖欠張某1萬余元貨款,張某將楊某告上法庭。辦案法官了解到原告張某白天需上班,而被告楊某遠在陜西,為減輕當事人訴累,辦案法官與雙方溝通后,通過“晚間法庭”進行“云庭審”,雙方達成一致意見,法庭當庭為雙方出具了調解書。
2022年以來,累計巡回審理、現場勘察、督促履行案件200余次,在法庭就地執行案件60余件,法庭辦理案件服判息訴率保持96%以上,調撤率60%以上。這些看似微小的服務延伸和審判質效的提升,解決的卻是群眾的訴累,讓“流動的人民法庭”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
楓橋經驗,跨越時空而歷久彌新;司法為民,初心如磐且步履鏗鏘。五里川人民法庭將以法治為筆,以民心為墨,在基層治理的畫卷上書寫著新時代法治中國的生動答卷。未來,將繼續扎根沃土、守正創新,讓公平正義的陽光照進千家萬戶;讓“楓橋經驗 ” 在服務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上,綻放更加璀璨的時代光華!
供稿:省法院民一庭、盧氏縣法院五里川法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