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歲本該是盡情享受青春的年紀,卻有人因過量進食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而奪走她生命的,竟是一份10斤重的小龍蝦大餐。
或許從她踏上“吃播”網(wǎng)紅這條路開始,命運就早已寫下了結(jié)局。她以獵奇的方式博取關(guān)注,最終也因獵奇的方式付出了生命代價。盡管有官方媒體曾對此類現(xiàn)象進行過批評,但依舊有人前赴后繼。
吃東西真的能吃出人命嗎?為什么還有這么多人執(zhí)著于吃播這條不歸路?
生意興隆的假象
鏡頭前她正在挑戰(zhàn)10斤小龍蝦,鏡頭后她的生命永遠停在了24歲。這早已不是第一起悲劇,在這個流量至上的時代,為了博取眼球,有人不惜付出一切代價。攝像機是舞臺,食物是道具,在短視頻平臺上,“大胃王”已經(jīng)成為一種現(xiàn)象級存在。
業(yè)內(nèi)人士將這類人群稱為“吃播”,他們鏡頭前胃口驚人,動輒宣稱自己是“吃不胖”的天賦型選手。他們拍攝的視頻堪稱“奇跡”:8斤油膩的紅燒肉、100個熱氣騰騰的包子,堆得像小山一般。
主播們掛著職業(yè)性的微笑,面對鏡頭自稱天賦異稟、是“美食的寵兒”,他們熟練地與觀眾互動,感謝每一個點贊,回應(yīng)每一條“厲害了”的彈幕。看著流量節(jié)節(jié)攀升,他們大快朵頤著普通人根本無法下咽的食物。
一個新賬號,只要敢于挑戰(zhàn)、只要敢突破自己的胃容量極限,三個月就能從幾萬粉絲飆升到幾十萬,一條貼著“極限吃播”標簽的視頻,播放量能輕松突破百萬,如今的觀眾就吃這一套。
無數(shù)人守在屏幕前,期待著主播能吃下更多食物,可能也有人希望主播“翻車”。畢竟人的胃是有極限的,但主播卻逼迫自己絕不能“翻車”,因為越是超出常人想象,帶來的收益就越高。
當直播結(jié)束,聚光燈熄滅,這些“大胃王”才露出真實面目,后臺是截然不同的景象。廁所里傳來的嘔吐聲才是吃播的“隱藏技能”,那一聲聲的干嘔和咳嗽,才是“大胃王”的真正秘密,既是自我欺騙也是對觀眾的欺騙。
這就是欺騙的代價
日復(fù)一日的催吐會對胃部造成巨大傷害,他們雖然獲得了流量,但代價是一具被反復(fù)透支的身體。胃酸像火焰般灼燒著食道,連吞咽口水都成為一種煎熬,聲帶在反復(fù)刺激下變得像砂紙般粗糙。
一些主播的指甲縫里常年留著摳喉導(dǎo)致的血痕,臉頰要么因水腫而浮腫,要么因營養(yǎng)不良而凹陷,顴骨突兀得像兩座山峰。其實他們的身體最先反饋出這種欺騙的后果,而這還只是開始。
代價總是以一種不可挽回的方式到來。24歲的潘曉婷在挑戰(zhàn)10斤小龍蝦進行到第28分鐘時,突然停止了呼吸;“胖姐”在吞下8斤紅燒肉后,突發(fā)腦溢血導(dǎo)致半身癱瘓。她們倒下的那一刻,屏幕上終于刷滿了“快叫救護車”。
吃播行業(yè)的危險性極高。她們難道不知道吃播的風險嗎?還是不清楚自己的身體已經(jīng)到了何種地步?其實她們比誰都清楚,只是每個人都抱著僥幸心理,賭自己不會出事,賭流量能帶來更多利益。
高風險的行業(yè)總有人做,往往與利益掛鉤。有人想用打賞的錢,為老家的父母換一套更大的房子;有人想用廣告費湊夠弟弟上大學的學費。雖然這只是少數(shù)人的情況,但確實有很多人把吃播當作通往幸福的捷徑。
有人說潘曉婷其實夢想并不是做吃播,而是想回家開一家餐館,沒想到還沒攢夠開店的錢就永遠離開了。其實如果有更輕松的路,她可能也不會如此粗暴地對待食物。吃播對身體的傷害遠超我們的想象。
也有人把高血壓、高血脂的體檢報告當作“敬業(yè)”的勛章,他們安慰自己再堅持一下,等賺夠了錢就收手。只是他們沒料到,身體的賬本遠比銀行賬戶要苛刻,很多時候沒有“下一次”。
悲劇過后,還有人推波助瀾
仔細想想,如果不是平臺的算法不斷推送,讓這么多人在吃播行業(yè)“發(fā)光發(fā)熱”,還會有人踏入這個領(lǐng)域嗎?算法就像一臺精密的欲望放大器,精準識別出“挑戰(zhàn)”、“獵奇”、“極限”這些能激發(fā)人性欲望的關(guān)鍵詞,然后給予大量流量。
要知道現(xiàn)在是信息時代,流量是這個時代最硬的通貨。流量可以被明碼標價,10萬播放量約等于200元分成,一場直播的打賞可達數(shù)千元,一條植入廣告的視頻收入可能超過一個普通白領(lǐng)的月薪。
平臺默許主播們用“非一人食”、“多人份量”的標簽打擦邊球,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人就會收到一條又一條的推送。視頻滿足了人們的獵奇心理,同樣也讓更多人心中蠢蠢欲動。在這場游戲中,平臺贏得了流量,資本賺取了利潤,觀眾獲得了刺激。
真正受苦的只有戴著“吃播”面具的表演者,他們獻祭了自己的健康與尊嚴。其實吃播可以有更溫和的方式。也有人把食物呈現(xiàn)出本來的模樣,有人在自家小院記錄一顆種子如何長成蔬菜,最終成為餐桌上的家常菜,那份煙火氣吸引了很多粉絲。
有人用專業(yè)的鏡頭和扎實的功底,解構(gòu)一道菜的烹飪秘訣,讓美食成為一種可以學習和傳承的文化,就像李子柒與王剛所做的那樣。他們的粉絲或許漲得不快,但足夠忠誠,因為在這里食物不再是挑戰(zhàn)生理極限的工具,而是傳遞文化底蘊的載體。
潘曉婷那個開小飯館的夢想,最終被一張“大胃王”的面具永遠壓垮了。美食的意義是吃得香,不是吃得多;生命的意義是活得久,不是活成一場奇觀。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