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浪財經
文 | 《BUG》欄目 羅寧
2025年盛夏,中國外賣市場的“硝煙”愈發濃烈。在這場看似繁榮的盛宴背后,部分餐飲商家卻承受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7月14日晚間,嘉和一品創始人劉京京公開發聲,揭開了這場“補貼大戰”的另一面。她向《BUG》欄目表示“平臺現在精準的發券,運用大數據直接攔截顧客,又引導商家補貼配送費,實際上構成了不正當競爭,(導致)堂食的競爭處于劣勢。大家都去點外賣了,堂食的客流量會越來越少?!?/p>
她直言,不同的平臺,補貼比例不一樣——餓了么和京東,承擔的相對會多一些。美團市占率有優勢,所以它的補貼是少的,商家反而要出得更多,要配合它的游戲規則。
劉京京還預言“當他們(外賣平臺)停止補貼時,整個價格體系都已經被摧毀了。”
以下為對話劉京京的核心內容,經過不改變原意的精簡:
《BUG》:你為什么會突然選擇發聲?
劉京京:我呼吁停止內卷式補貼、停止不公平競爭。我知道人微言輕,但如果發聲能夠喚起大家的共鳴和對市場現狀的關注,也是值得的。我看到了大家在留言中的支持,和朋友圈的轉發,也了解到相關部門在行動,接到了平臺希望溝通的信息。
我相信曙光就在前面,大家一起努力,構建一個公平公正,放心消費,真正繁榮的市場。
《BUG》:之前也有外賣補貼,和這次有什么區別?
劉京京:一直以來,外賣市場都是高速發展的,這本身對堂食的影響就比較大。因為外賣平臺有足夠的流量控制權,對一些商家來說,面對平臺只能去服從游戲規則。比如,平臺一直以來是引導商家補貼配送費的,這對堂食來說,是不公平競爭。
消費者應該是選擇堂食還是外賣?如果外賣享受了便利性,按理就應該承擔相應的配送成本。但現在平臺引導商家進行配送補貼,這就等于消費者不用付出額外的配送成本,但實際上,這部分配送費多數由商家承擔了。
這就養成了更多消費者的外賣習慣,都足不出戶;也許有的就在餐廳樓上,都不愿意去樓下的餐廳吃飯。因為線上可能會更方便也更便宜,因為沒有承擔額外的配送費。
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外賣市場規模不斷增加,從幾千萬單到上億,去年是日均1億的單量,今年7月已經達到了2億多單,這對市場生態的影響非常大。
因為其中有很多“零元購”的補貼,或者高額的比如“買16減16”的券,促進了非理性消費。外賣單量是去年的兩倍多,但人們吃飯不可能由一天三餐改為吃六餐、七餐。那大概率就是原來堂食消費轉化成了外賣;原來沒打算喝奶茶的,他現在“零元購”。
《BUG》:消費者很喜歡“零元購”,您作為商家怎么看?
劉京京:“零元購”大家都沒收益,本身商家連成本都不夠,平臺也去補貼費用。其實我之所以會發聲,是因為現在的平臺補貼,對于它本身也不是好事,這個錢不可能持續補貼下去。當他們停止補貼了,整個線下餐飲的價格體系就已經被摧毀了。比如,你1塊錢喝了一杯咖啡,但是當你5塊錢喝的時候,就會覺得貴了,但實際的成本可能需要3塊多錢。
《BUG》:有人覺得這種生態是暫時的,沒那么大的影響?
劉京京:目前,整個生態是畸形發展的,這不利于生態里的各方,最終消費者所吃到的產品,可能是品質下降的,或者分量減少的,甚至是先提價再補貼的。因為最終成本得有出處,賠本的買賣持續不下去。有些商家要生存,就可能會鋌而走險的降低成本。
但對很多品牌商家來說,降價是有底線的,要注重自己的美譽度,那大家的生存空間就會越來越艱難。比如我們想提高品質,想把熬粥的食材都提升為有機谷米和地標好食材,但這些食材成本就高,在目前的外賣無序競爭中,補貼成本支出又在加大,商家的壓力就會更大。
《BUG》:商家壓力更大了,會導致什么樣的連鎖反應?
劉京京:大家不得已,就需要降低發展速度。因為現在的市場生態是不健康的,存在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而且還愈演愈烈。如果這么下去的話,去堂食的人豈不是越來越少了?大家越來越習慣于低于成本價消費,如果持續下去,市場秩序就會徹底被破壞掉。
《BUG》:難道商家在平臺面前就沒有話語權?
劉京京:原來大家可能會認為,是平臺花錢補貼,誤以為是我們占平臺便宜,其實是平臺裹挾商家,商家不得不參與補貼。因為你不參加,就沒有流量——消費者在手機上點外賣時,大概率只會看前面的兩三頁,后面基本不看,如果你不參加活動,也許就會被淘汰。
此外,顧客肯定是在意優惠活動的,如果其他商戶都參加活動,但你不參加,這就會造成不正當競爭,越來越催生低價的消費,甚至是低于成本價的消費。這種不正當的低于成本價的傾銷,我認為是應當改變的。
我覺得需要讓大家了解實情。
《BUG》:哪家平臺更過分一些?
劉京京:首先我不是針對任何一家平臺。而且各家平臺對我們這些有代表性的連鎖品牌是溝通比較多的,我們也希望大家能夠共同健康發展。但現在,尤其這兩周的瘋狂補貼,我認為是失控的。
《BUG》:今年的補貼之下,各平臺單量誰更大?
劉京京:單量上肯定有差別。美團本身的市場份額將近70%,所以它還是有既有優勢的。包括王莆中(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也說了,他們可以用更小的資源,更小的成本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因為他們本身就有市場占有率的優勢,所以美團的補貼是自己出的少,商家出的更多。因為商家在美團的單量更多,就肯定要配合他們的游戲規則。
《BUG》:可能堂食商家這次影響較大,那么外賣商家是不是會發展得更好?
劉京京:外賣商家也受到了影響,單量在上升,但利潤在下降。原來沒有這么大的補貼,也就不會讓商家出這么多錢,現在補貼加碼,養成了消費者低價消費的習慣,當沒這么多補貼,單量就會下降,因為顧客不愿意接受原價的消費了,這種消費者的習慣養成,對長期是不利的。
《BUG》:有的商家選擇給到店自提做優惠券,讓消費者免費喝奶茶,是不是也能吸引用戶到店進行另外的消費?
劉京京:這種情況相對比較少。因為本身這種“羊毛黨”就是一杯奶茶,他到店去會喝兩杯奶茶嗎?而且他已經習慣了比如一塊錢或者一分錢喝一杯,他會花八塊錢再買一杯嗎?他一定會覺得自己吃虧了。
包括美團王莆中發言也說了,他知道這是泡沫,知道是對各方都不利的。這也是為什么我在這個時間會發聲,因為之前其實一直都存在這種補貼。但現在對各方都不利了,原來對平臺可能還是有利的;而現在這種混戰,這種瘋狂的補貼對平臺也是一種傷害。
《BUG》:談到補貼,商家補貼比平臺多,為什么?
劉京京:市場份額最大的平臺,比如外賣補貼一共是10塊錢,那他就出3塊,商家出7塊。配送費比如說5塊錢,我們作為連鎖商家,平臺會給一些補貼,有些小商家可能還沒有補貼。比如6.5元的配送費,平臺出1.5元,商家出5塊。
在消費者那里,配送是免費的。比如實付28.88元,商家承擔7.15元,平臺出資3.7元。不同的平臺,補貼比例也不太一樣,餓了么和京東,平臺承擔的相對會多一些。
《BUG》:其他兩個平臺呢,補貼比美團多嗎?
劉京京:這兩周最激烈的是美團和餓了么(淘寶閃購),餓了么就得花更高的成本,去跟美團搶占份額。京東其實在后半場的瘋狂補貼大戰中,是沒有跟進的。前期京東作為一個新進者,有一定的營銷措施,推出了一些補貼,相對還是出得多一些。
《BUG》:假設配送費都是6.5塊的話,餓了么和京東,會讓商家補多少?
劉京京:因為階段性不一樣,其實各家活動力度是不太一樣的。相對來說,總體下來都是餓了么和京東兩個平臺補貼出得多一些。
《BUG》:您怎么看王莆中提到美團外賣業務利潤4%左右?
劉京京:其實從財報可以看出來,美團的年利潤是幾百個億。那么餐飲占比是多少?其實報表當中都有體現。因為整個餐飲外賣的盤子太大了,所以說4%的利潤也相當可觀了。
《BUG》:一旦補貼停止,您認為會怎么樣?
劉京京:當消費者習慣了低價消費,他就不會再去原價消費了。如果消費者本身非常習慣了非常低價消費。首先這個成本要有人承擔,一旦商家不掙錢了之后,有些無底線商家他可能就會降低品質,降低食材成本,降低份量,這都是有可能的。
《BUG》:您對行業有什么建議?
劉京京:我覺得大家應該去構建一個長期共贏的生態,不能竭澤而漁。商家都沒了,外賣還送什么餐?現在外賣它也是一個生意,那么消費者選擇外賣也是一種補充。我們支持這種市場發展。但它要理性發展,應該良性競爭,而不是利用優勢地位,利用數據的壟斷性。因為現在都精準發券,運用大數據直接就攔截了顧客,包括補貼配送費,其實是構成了不正當競爭。導致堂食在競爭中處于劣勢,大家都去點外賣,堂食的客流量就越來越少。這是一個非理性的競爭,非公平的競爭,導致市場失衡。所以我們需要改變現狀,希望能夠重在長遠的健康發展。不是曇花一現的表面繁榮,而是細水長流的生態共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