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周琴
大暑三秋近,林鐘九夏移。7月22日,迎來夏季的最后一個節氣——大暑。大暑是一年中陽光最猛烈、最炎熱的節氣,具有高溫酷熱、濕熱交蒸的氣候特征。此時節養生的重點是“防暑”和“祛濕”。
自古以來,民間有大暑三伏天飲涼茶(伏茶)、燒伏香、曬伏姜等習俗。而在浙江沿海尤其是臺州地區,送大暑船的民間傳統習俗流傳已久。清同治年間,葭沚一帶疫病流行,沿江漁民為祈求平安,按舊時三桅帆船縮小比例后建造大暑船,并裝載祭品一同送至椒江口外,寓意送“五圣”出海,送暑保平安。大暑船乘著海風徐徐前行,偶有幾聲吟唱,承載著世代漁民的祈愿與期盼。2021年,“送大暑船”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古老的慶典,如今成了當地人的集體狂歡。
大暑船船頭。攝影:陶國富
據《椒江續志》記載,在清代,椒江的海門東門嶺上就建有五圣廟,當地漁民每年都要舉行“送大暑船”活動。自20世紀20年代葭沚建起五圣廟后,活動便逐漸轉到葭沚并延傳至今。據專家研究,臺州送大暑船與古代中原的儺儀(又稱逐疫)有一定關系,是古代這類信仰習俗的歷史演變形態。另一種說法,是與傳說中的“五圣”(相傳五圣為張元伯、劉元達、趙公明、史文業、鐘仕貴,均系兇神)有關。它寄托了漁民們“祛災”“祈求平安”的愿望。
今年82歲的李佩青,是椒江葭沚街道星光村人,也是“送大暑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近些年一直在牽頭負責“送大暑船”活動。“送大暑船”具體分為建造大暑船、小暑迎圣、請酒、大暑送圣等環節,整個過程歷時三個多月。大暑船,按舊時三桅帆船等比例縮小后建造而成,毛竹和木材,是它的主要原料。造船所用的材料,會提前好幾個月去張羅。每年農歷四月,李佩青便會召集當地十多名村民,商量造大暑船事宜。每年的“大暑船”建造基本上持續一個半月,今年六月底,大暑船船體建造完畢。經過小暑(7月7日)迎圣,7月17日“請酒”后,它將在大暑節氣這天,等待數萬名群眾前來相送。
今年建造好的大暑船。攝影:陶國富
今年的大暑船長8米,寬2米,船身畫著各種中國傳統故事,以及富有吉祥寓意的圖案。李佩青介紹,今年大暑船的造型、大小、材料等與往年基本一致,因為大暑船有建造的標準,并非每年都可以進行改變。今年從材料的挑選、細節的刻畫再到整體的組裝等,李佩青覺得整個過程都很順利。一方面是,椒江區葭沚街道對“送大暑船”活動非常關心;另一方面是,參與造船的所有村民都是自發自愿參與,且一些村民已經義務做了好幾年。造船的主力,多為周邊村鎮的木匠,平時各有營生。可每到夏季將至的農歷四月前后,他們如約而至,聚在一起,齊心協力造船。
當然,“送大暑船”活動的高潮就在大暑這一天。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中午是一天中最熱的時候,而“送大暑船”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屆時,二三十名青壯年將抬著大暑船從五圣廟出發。舞龍、抬閣、走高蹺、蕩湖船、打花鼓、唱桃街等民間藝人將表演各種節目,熱鬧的活動也將吸引眾多市民和各地趕來的群眾觀看,祈禱“送暑平安”。而這一天,葭沚的居民、周邊的企業、沿街的店家等都會自覺加入進來,他們或準備消暑茶飲、涼粉、銀耳湯等,為“送大暑船”的人員及觀看群眾免費派送。最后,大暑船被拖至椒江入海口,等待退潮,被焚燒,并借助潮水的力量,漂洋至遠方。人們送走了大暑船,也送走了一切的不順,意味著一年的平安。
李佩青給學生講解大暑船相關歷史。攝影:陶國富
從今年造大暑船開始,李佩青就一直很忙,送走大暑船后,他內心也有事情在牽掛。82歲的他,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對這項非遺感興趣,并加入其中。讓他開心的是,就在這幾日,華東師大附屬臺州學校小學部及臺州市椒江區第二實驗小學都組織部分學生前來參觀大暑船,了解大暑船的歷史,還參與手工制作大暑船。一顆顆好奇的種子就此種下,將在未來發芽、開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