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戰火尚未停歇,德國人已經迫不及待地將重建加沙的計劃提上日程。
7月19日,德國聯邦發展部部長拉多萬在埃及訪問期間宣布:德國將參與加沙重建計劃——當然,前提是哈馬斯不再掌權、不再威脅以色列,必須實現持久停火,還得有一個能帶來“和平與安全”的政治框架。
▲圖源:dts/imago images
然而,這些聽起來‘理性’的構想,現實中從未真正存在過,未來也看不到任何能實現它們的跡象。
她在講話中描繪了一幅聽起來非常“理性”的構想:前提是哈馬斯不再掌權、不再威脅以色列,必須實現持久停火,還得有一個能帶來“和平與安全”的政治框架。
拉多萬與埃及政府就加沙重建問題進行會談。埃及與其他阿拉伯國家共同提出了沿海地帶的未來規劃。該計劃設想在五年內完成重建。根據該計劃,重建將為加沙帶來40萬套新住房,總預算530億美元。
▲圖源:Abed Rahim Khatib/dpa
這聽起來比美國總統特朗普曾經的“把加沙改建成地中海度假勝地”要實際一點。特朗普此前曾提出希望控制加沙,并將其發展成旅游中心。居住在加沙地帶的約兩百萬巴勒斯坦人將被重新安置到約旦和埃及。然而,特朗普的提議引發了國際社會的憤怒,聯合國警告稱,此舉將對加沙地帶進行“種族清洗”。
如今,拉多萬在發言中強調:“重建不能以強制流離失所、領土縮減為代價。”諷刺的是,現實中的加沙,恰恰就是這些詞的活體注解。人權、國際法、政治協議……這些在和平語境下無比莊嚴的概念,早已在戰火中被炸成碎片。而只要德國等國家繼續對加沙的現實裝聾作啞,這場所謂“重建”的美夢不過依舊是美夢罷了。
▲圖源:Kira Hofmann/imago Images
但現實留下的卻只有殘酷。德國媒體《每日新聞》報道了在埃及開羅的兒童保護中心里,一位14歲的小女孩扎赫拉正在學畫畫,她說喜歡這里的社工,因為“他們愿意和我聊天”。聽上去溫馨,可她已經兩年沒上學了——她的家庭沒有合法居留證,連基本的教育權利都無法保障。
相比于拉多萬的外交話術,扎赫拉的母親薩拉姆很清醒:“我不會回加沙。我畢生的心血,我的家,那里的一切都毀了。沒有水,沒有食物,沒有資源。”這就是她不想回去的原因。“如果加沙重建,他們會再次轟炸它。”加沙是否重建,于這位母親而言,并沒有那么重要。
在加沙,真正令人絕望的,從來不是廢墟本身,而是那些站在遠方,看著廢墟的人,用最動聽的語調,講述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希望故事”。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