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了這么多年了,時間沒少花,熱情也一直在,可感覺就像在原地打轉,甚至……有點退步?有時候忍不住想,是這水里的魚變精了?還是運氣跑偏了?
其實啊,問題可能沒想得那么遠,也許就藏在咱們自己都沒太留意的一些小習慣里。釣魚這玩意兒,有時候是做減法。把那些不對路的習慣扔了,對的法子,它自己就冒出來了。下面這幾個小毛病,看著不起眼,但搞不好就是它們在悄悄拖后腿。
一、迷信“神餌”,忽視魚情動態。
很多釣友都是餌料箱里瓶瓶罐罐塞得滿滿當當,一到水邊就犯選擇困難癥?紅的、黃的、香的、腥的,哪個都像“神餌”。可水里的魚,它今天想吃啥,卻不知道!
早上太陽剛出來那會兒,淺水區活動的魚,可能就對腥香的東西感興趣;等到了大中午,太陽曬得水皮發燙,魚都躲深水里了,味道太沖的餌料反而讓它們警惕,本味或者清淡點的谷物香,說不定更對胃口。
新放的魚,餓得慌,高蛋白的顆粒可能搶著吃;而那些在水庫里“久經沙場”的老滑魚,經驗太豐富了,越是花里胡哨的味兒,它越躲著走,可能就點天然的、看著像水里自己長的東西能讓它放松點警惕。
上周在水庫,親眼見著倆釣友挨著坐。一個呢,就認準了某種挺貴的果酸小藥,拌餌料里;另一個呢,就簡簡單單的發酵麥粒,蘸了點水庫的原塘水。結果?用麥粒那位,大鯽魚連桿;用果酸那位,凈是些鬧鉤的小雜魚。這事兒挺說明問題:哪有什么包打天下的“神餌”啊?真正的“神”,是咱們能不能讀懂此時此刻水底下那位“食客”的心思。
出門前,看看天,感受下水溫,瞅瞅水是清是渾,心里大概有個譜。開餌時也別一次開死,留點余地,根據剛下竿那會兒魚口的反應——是愛吃不愛吃?吃口猛不猛?——及時調整味型或者狀態,這才是正道。
二、迷戀“靈敏”,忽視水下真實信號。
現在大家追求調漂精細,線組恨不得越細越好,漂尾越靈越好,這本來是為了抓那些輕飄飄的魚口。但有時候啊,是不是感覺漂像跳舞似的亂動,提竿十次九次空?這就可能“靈”過頭了!水流稍微晃一晃,小雜魚過來啄一口,甚至風吹浪打的波動,都可能被咱們那超靈敏的釣組放大,變成像是魚咬鉤的信號。
結果就是頻繁提空竿,不僅累,關鍵是嚇跑窩子里真正想吃的魚。想起李師傅在野河守大鯉魚那次,他就特意把浮漂往上推了差不多兩目,釣得“鈍”一點。他說:“讓信號飛一會兒,別急著提。大魚精著呢,它先試探,漂可能就是晃一晃、點一點,等它真覺得安全了,一口悶下去,那漂相,是實實在在地往下沉,或者穩穩地黑漂。”
還真讓他說著了。旁邊的人被雜七雜八的信號搞得手忙腳亂,他的漂呢,就在大家都沒注意的時候,緩慢而堅定地沉了下去——一條大家伙上鉤了。所以你看,有時候稍微“鈍”那么一點點,反而是好事,它能幫咱們過濾掉那些煩人的假動作,抓住真正有魚的那一下。
所以咱得看目標魚的大小、當時魚活不活躍、還有水情干擾大不大,在這些因素里找個平衡點,犧牲一點點的“靈”,換信號的“真”,往往效果更好。
三、固守“黃金位”,忽視魚道動態遷移。
咱們是不是都有自己特別鐘愛的“老釣位”?坐習慣了,有感情,也覺得有把握。這沒錯,安全感和經驗是好事。但魚呢?它們可不會總在一個地方待著不動!光照強弱在變,水溫高低在變,水里氧氣多少在變,哪兒有吃的也在變……魚群其實像候鳥一樣,一天到晚都在移動,有它們自己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清晨它們可能在淺灘曬太陽找吃的;中午熱了就躲進深水區納涼;傍晚涼快了,又可能溜達到洄灣或者近岸;晚上夜深人靜,膽子大的說不定就靠邊了。王哥就有過這么個教訓,在同一個水庫,連著三天在他認定的“黃金釣位”上顆粒無收,空軍當得都快沒脾氣了。
第四天,他心一橫,放棄了那個熱鬧的鏵尖,轉去背風處,找了個岸邊有棵倒伏枯樹、樹影倒映在水里的地方。結果下竿沒多久,沉寂了好幾天的魚護就開始被大板鯽塞滿了!
找魚,其實就是在找它們覺得“舒服”的地方(溫度、溶氧合適)和“開飯”的地方(有食物)之間那條路。 別光盯著老地方,帶根探竿或者多觀察觀察水面的魚星、氣泡從哪里冒出來的、往哪里移動。大膽點,往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甚至沒人坐的地方試試:陡峭的岸邊坎下、水草和亮水交界的地方、深淺水突然變化的區域……驚喜往往就藏在這些“非主流”的角落里。
四、追求“快準狠”,忽視節奏與留魚
魚一咬鉤,那腎上腺素“噌”就上來了,激動!很多人(包括以前的我)本能地就想趕緊把它拽上來,越快越好,動作難免有點猛。對付小魚還行,要是碰上個體大點的,或者水底情況復雜點(有草、有樹枝),這么硬來,很容易切線跑魚。
更要命的是,你這一通噼里啪啦的折騰,水花四濺,動靜太大,窩子里其他魚不被嚇跑才怪!釣友老陳就特別懂這個“慢”字訣。他中魚后,那叫一個穩:不急著硬拉,用腰部的力量穩穩控著竿,慢慢跟魚周旋;抄魚的時候也是輕拿輕放,盡量不弄出大動靜。
等魚入護了,他還不忘抓一小把顆粒窩料,精準地補回窩點里。他說:“讓窩子里的魚覺得這兒安全,沒啥大危險,它們才敢繼續待著,甚至把同伴也叫來。” 所以他的釣點經常能看到越釣越多的情景。
釣魚是個細水長流的活兒,不能光想著把眼前這條魚搶上來,得想著怎么讓窩子里的魚留下來,甚至吸引更多的魚進來。 控制好起魚的節奏,盡量減少水面的折騰,時不時地、少量地補點窩料,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好的循環,魚獲自然更有保障。
五、依賴“經驗主義”,忽視基礎細節校驗
別太依賴“感覺”,忽視了對基礎細節的檢查。綁線的時候,隨手一拉覺得結實了就行;調好漂后,就再也不管了;開餌加水全憑手感,差不多就得。這些小地方,恰恰是容易出紕漏的地方,像木桶上那塊短板。
有一次夜釣,老趙連著跑了三條魚,懊惱得不行。后來幫他找原因,原來他的釣鉤是“廢物利用”,從舊子線上解下來的,鈍得幾乎沒了鋒利度;而新手小鄧,他每次出釣前都習慣性地測試下線結的牢固度,重新確認下浮漂的吃鉛量是不是準,開餌的時候甚至用量杯控制水和餌粉的比例。結果呢?他的魚獲可能不是場場最多,但穩定性卻讓不少“老江湖”都佩服。
很多問題就藏在這些不起眼的細節里。 養成點好習慣:出門前花幾分鐘把裝備系統檢查一遍,線組、鉤子、浮漂、配件都看看;釣具定期維護保養一下;每次調整釣法或者換了新東西,簡單記一下效果怎么樣……這些看似有點“笨”、有點“麻煩”的小功夫,時間長了,累積起來就是實打實的靠譜。
改掉以上這些習慣,不是說立馬就能釣上多大的魚,釣多少魚。它更像是在清除咱們釣魚路上那些自己給自己挖的小坑。
當你不再盲目追求某種萬能的神奇餌料,而是學著去“聽”水下的動靜;當你能在靈敏和真實之間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當你有勇氣離開坐慣了的老位置,去探索未知的水域;當你懂得用耐心去經營一個窩子,而不是只想著掠奪;當你愿意用認真的態度去對待每一個看似微小的環節……你會發現,魚獲的提升,其實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我是悠漁樂好,后續會繼續分享有關釣魚的所見、所聞、所感,期待釣友們的關注和支持,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