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說,文科生的上一個“春天”在宋朝。但我想說,文科生的第二個“春天”馬上就到了,甚至可以說已經來了。
最近一兩年,國家在各種重要會議上都提到一個詞,叫“新質生產力”,還講內外雙循環,特別強調平臺經濟、數字經濟。這可不是隨便說說,而是一個明確的信號,說明咱們國家真的在轉型,在換賽道了。而且這次轉型,可不是某個小圈子的事兒,是整個經濟底層結構開始往人和認知方面傾斜。
為了讓大家聽得明白,我寫的可能會長一點。咱先聊聊當下的經濟結構到底有沒有變化。過去幾十年,咱們國家經濟主要靠兩大引擎拉動,一個是對外出口,把產品賣到全世界;另一個就是對內的房地產,讓大家買房、貸款、搞裝修,帶動整個社會經濟發展。
但現在國外發現他們的錢都被咱們的廉價商品賺走了,就開始各種打壓,又是貿易戰,又是增加關稅,目的就是保護他們本國企業。他們這么一搞,咱們制造業產能就過剩了,貨物積壓賣不出去。
再說房子,早就透支得差不多了。經濟上行的時候,工資漲不過房價;經濟下行的時候,工資低得連吃飽飯都費勁,更別說買房了。所以靠造房子、賣房子拉動經濟的老路走不通了,只能轉型。這也就是“新質生產力”這個詞突然火起來的原因。
別被這個詞嚇到,其實它的意思很直白,就是不再單純拼工廠、拼設備,而是拼誰更懂用戶,誰更會講故事,誰能用更快、更新、成本更低的方式把東西賣出去。這就倒逼著供應鏈重新組合。以前的供應鏈,是廠家把貨發給渠道,渠道再分發給門店,門店最后賣給客戶,像鏈條一樣一環扣一環。
現在廠家直接上平臺,直接對接用戶,中間商都省了,這不就是直播帶貨嘛。這可不是小改動,而是整個經濟組織方式的重新設計。誰能理解用戶、鏈接用戶、服務用戶,誰就有生意做。重組供應鏈,拼的就是認知、內容、情緒還有鏈接,這聽起來可不太像理工科的“戰場”,反而像是文科生的“老本行”。
這里面最關鍵的著力之處就是電商。普通用戶不太能看懂電商,也不太明白“新質生產力”是咋回事,就會抱怨,說什么都是電商搞得線下門店沒人了,線下商場沒生意了。咱們普通用戶看直播間帶貨,可能覺得也就“家人們123上鏈接”這樣,沒啥稀奇的。但實際上,電商已經大變樣了。
以前是你有貨我就買,現在是你會說我才買;以前講渠道、講貨架,現在講內容、種草、私域、信任。電商平臺不再只是賣貨的地方,而是把用戶、數據、物流、內容、評價全都整合在一起的超級系統。
也就是說,以前拼價格、拼物流的時代結束了,現在電商平臺拼的是能不能吸引用戶注意力,能不能把用戶留下來,能不能實現轉化,轉化才是關鍵。這時候你想想,是不是文科生更擅長干這些事兒?寫腳本、拍視頻、剪輯文案、設計頁面節奏、安排互動引導、做用戶同理心運營,這些通通都依賴表達能力。
不是說理工科同學沒有表達能力,只是文科生接觸這些更多,受這種氛圍渲染和影響更大,所以普遍來說,文科生在這方面更厲害一些。
具體到找工作層面,變化可就來了。以前找工作,簡歷上寫個營銷專業或者新聞傳播專業就能進相關崗位,甚至你是理工科學生,沒寫專業也能進。沒辦法,經濟上升期,到處都缺人,工作好找。
現在可不一樣了,光有專業都沒用,還得看你有沒有作品,有沒有轉化,過去做的內容有沒有數據,有沒有獨立完成項目的閉環能力。發現沒?經濟下行,企業越來越沒耐心慢慢培養人才,就想直接用現成的。
在這種模式下,文科生以前最焦慮的專業不對口問題,在新的經濟結構里反而變成了“專業不限,能力優先”。為啥呢?市場經濟下就業就是這個邏輯,不像計劃經濟下就業,只看學歷、只看證書。計劃經濟講究人才儲備,覺得學校好就等于智商高,智商高就有培養價值,所以歡迎加入。
但市場經濟下就業,學歷越高,企業可能越有壓力,它巴不得你學歷低能力高,這樣就能理所當然地給你開低薪,等你做出價值了再給你漲薪,一點風險都不用承擔。反正漲不漲薪,還不是企業說了算,你要是沒別的地方可去,它就能故意一直不漲。
理工科同學要是想轉行做內容,也不是不行,但真得下大功夫,得從零開始學寫腳本、學鏡頭語言、學節奏設計、學用戶心理,相當于扔掉之前學的那一套,重新訓練。別忘了前面說的,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精準,精準到可以無視專業。而文科生做內容有底子,只要愿意動手實踐,馬上就能出成果。
再說了,大家都知道文科生在大學里咋學習的,只要不跟老師對著干,試卷上寫了字,肯定就能畢業。所以文科生有大把時間鍛煉這些能力。
給大家說個買家可能不知道,但賣家越來越頭疼的事兒。這兩年,各大平臺的流量越來越貴,很多商家都快被逼得走投無路了,有些商家要是不花錢買流量,直播間根本沒人。這就導致那些會做內容、會種草、會跟用戶好好溝通的人成了“香餑餑”。
注意,這可不是一時的風口,而是一種趨勢。風口是短暫的,趨勢卻是結構性的。大家看完視頻可以去招聘平臺看看,像運營、內容、投放、策劃、短視頻編輯、社群負責人這些崗位排在前面,很多崗位連專業要求都沒寫,就寫一句“要有內容感知能力”。這“內容感知能力”翻譯成大白話,就是能把用戶留下來,能跟用戶好好說話,能讓用戶認可。你說這不是文科生干的事兒,誰干呢?
再往大了說,未來的崗位會怎么分層呢?很簡單,四個方向。
第一個是體制內,考編、國企、事業單位,主打一個穩定,但工作環境好不好,薪水高不高,都不一定。缺乏表達能力但學歷高的文科生,很適合進體制內。
第二個是運營,各種平臺的內容運營、電商客服、品牌顧問、企業服務,甚至以后抖音、B站這些平臺可能會出現專門幫助博主進行價值變現的崗位,平臺從中抽成,這會誕生海量的崗位。
第三個是研發,搞科研,像AI、大模型、芯片這些,跟文科生關系不大。第四個是應用,一部分是理工科相關的安裝調試維護工作,但更多的是產品安裝調試維護之后的具體使用。隨著科技發展,這些東西在使用上肯定會越來越簡單。
比如說以前裝路由器,全是英文,各種設置還得手動來,看得人頭皮發麻,現在買個路由器,點擊一鍵配置就搞定了。說白了,研發的人把應用層面的理工科工作“卷沒了”,但研發的人卷不到應用層面的文科工作。比如說把AI接入到什么地方,和什么行業、什么產品銜接,該怎么理解應用場景,怎么分析人群,怎么打磨產品呈現,怎么組織資源執行,怎么協助銷售與推廣,這些都需要能打通用戶邏輯、推進轉化、輸出表達、組織落地的人,也就是文科生的主場。
那現在大學文科生還能做些什么,來擁抱這個文科生的“春天”呢?很簡單,去寫內容、試投放、做賬號、接私活、寫商業計劃書(BP)、跑社群,去做那些真正貼近用戶的事兒,說白了就是嘗試做跟銷售相關,但又不是傳統耍嘴皮子的銷售工作。
你會發現,越早開始,就能越早進入一個良性循環。就像手機操作系統,哪個系統沒點小毛病(bug)呢?慢慢學習,慢慢改進就行。平臺會給你打標簽,用戶會給你反饋,時間會給你積累。這時候你再看自己,早就不是那個一畢業就失業的文科生了,而是一個帶著項目、數據和用戶的內容型人才。這年頭,誰能搞定用戶,誰就有底氣跟市場談條件。
所以我一直想說,文科生們,你們的春天來了,但這個春天可不是躺著就能享受的,得主動去擁抱,讓自己成為企業需要的人,而不是等著企業給你發工資。對了,要是你真把自己鍛煉成了內容型個體,那可就厲害了,以后你再也不用害怕社會不穩定。為啥呢?
因為以后的收入肯定不只是公司發的薪水,你完全可以多渠道獲取收入,多渠道收入本身就是抵抗風險的關鍵能力。擁有這種穩定的能力,不比依賴一個穩定的平臺更讓人安心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