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
這兩天,一篇博士論文致謝刷屏了。
據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報道,作者稱自己來自小山村,小時候曾跟父親挖過煤,經歷過兩次高考,19歲考上專科,一路專升本、考研、讀博,最終拿到了北京工業大學的博士學位。7月18日,北京工業大學發文稱“他的求學路,讓無數人看到堅持的力量”。
在論文致謝的開篇,作者這樣描述曾為生存和求學打過的各種零工:“上海電子廠的車床工、焦作化工廠建筑工地綁鋼筋,邯鄲高速公路鋪瀝青,晉城的煤礦上扛炸藥,鄂爾多斯的煤礦干掘進,學校里的面食館、餃子店、各種炒菜,提桶清桌子……”文中還穿插著求學路上的一些回憶:本科室友送的褲子,是他現在“僅有的兩條褲子中的一條”,到了研二才有了自己第一部電腦……沒有濾鏡、沒有精修,沒有戲劇性的轉折,這個曾滿身煤灰的跋涉者,坦然地細數著自己的過往,用真實的生活細節喚起了人們的共情。
而在這種艱辛背后,更打動人的是他面對困境時那股堅定往前走、向上爬的心勁兒和毅力。“挖煤小子”的經歷,也讓很多人聯想到黃國平穿越貧困與孤獨成功逐夢后的博士論文致謝,想到清華學子龐眾望從逆境中奮起、以科研報國書寫青年擔當…這些普通人的逆襲故事,是“奮斗改變命運”的生動注腳,給無數人帶來激勵。
在很多自媒體鼓吹“學歷貶值”“躺平文化”的當下,“挖煤小子”等奮斗者用實際行動蹚出了一條道路,給“起點決定論”“寒門難出貴子”等論調有力一擊。他們的經歷傳遞了積極的人生希望:“失敗”的起點并不意味著人生就此定格,只要你肯拼、愿熬,命運的轉機或許就在前方。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篇致謝中,作者對過往的苦難只是輕輕帶過,余下的大半篇幅都留給了他人——導師在他沒錢吃飯時資助生活費,本科同學贈他手機,女友照亮他“孤單的單身生涯”。整篇文章中,他沒有流露出任何自我悲憫,相反卻一直抱有感恩之心,因為他知道,自己的逆襲之路離不開國家的培養和身邊人的托舉。這份感恩,讓他在漫長黑夜中記住了星光的存在,從而更堅定地選擇生長的方向。
當這篇致謝火爆全網后,“挖煤小子”接受了媒體的采訪,他提到自己“不喜歡用苦和難來形容事情”,在寄語年輕人時,也表示“迷茫和焦慮沒有任何用處,吃飯就好好吃,睡覺就好好睡,明確了方向,就死打硬拼去深耕。”簡樸的話語里,透露著陽光而不內耗的生活態度——“人生不用想太多,只需要真刀實槍地干!” 在塵埃中依然挺直的脊梁,讓他與一些社交媒體上流行的悲情敘事劃開了界限,展現出了令人敬佩的蓬勃生命力。
如今,“挖煤小子”已回歸平靜的生活,但那些被他的故事所點亮的心靈,仍在傳遞著奮斗不息的精神火種。從地下礦井到北京工業大學,從室友贈予的衣物到工學博士服,這條用十余載走通的路,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深遠的道理:奮斗或許不能保證我們走向“巔峰”,但足以讓每個普通人,在各自命定的海拔上挺立成峰。
來源:工人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