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記者走進江蘇衛生健康職業學院的實驗室,看到的是與暑期校園寧靜截然不同的忙碌景象:離心機在高速運轉,鍵盤敲擊聲與熱烈的討論聲交織回蕩,從未停歇。一支由博士教師組成的科研團隊主動放棄休假,正爭分奪秒推進抗癌藥物設計、中藥外泌體治療、靶向蛋白降解等前沿課題研究,為破解衛生健康領域的難題按下“加速鍵”。
“實驗等不起,蛋白樣品保質期只有幾天,我們必須連軸轉。”藥化專業博士教師黎漓的電腦屏幕上,密密麻麻顯示著結腸癌靶點蛋白與小分子的三維模擬對接圖。
她帶領團隊通過計算機虛擬篩選,從上百萬個分子中鎖定“鑰匙”,目前已進入實驗驗證階段。“每個候選分子都代表著晚期結腸癌患者的一份治療希望。” 黎漓說。她的堅守源于家族三代從醫的傳承:“看到病人痛苦的樣子,就想著再快一點出成果。”
隔壁實驗室,冀建愛博士正緊盯顯微鏡下的肝細胞變化。她研究的“靶向蛋白質降解”技術,像給細胞裝上“導航垃圾桶”,能精準清除致病蛋白,為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代謝疾病提供全新治療方案。
“傳統藥物對80%的無活性位點蛋白束手無策,而我們的策略能徹底降解它們。”暑期正是實驗關鍵期,她每天工作超12 小時,“科研競爭如同賽跑,慢一步可能就會失去先機。”
在細胞房,化學專業博士喬玲正準備提取蛋白進行定量分析。她的團隊首次從半夏培養液中提取出富含L型氨基酸轉運體的半夏外泌體,這種物質能“騙過” 肺癌細胞被主動吸收,實現精準殺傷。“細胞實驗已近尾聲,馬上要開展動物實驗。”喬玲擦拭著額頭的汗水說。這項研究有望突破傳統中藥材的地域限制,助力中藥納米靶向制劑的開發,最終推動腫瘤治療技術的革新與臨床應用轉化。
深夜十點,醫學基礎部主任許小青仍在巡查實驗室。“空調、細胞培養箱必須 24 小時穩定運行,我們實行‘科研人員不離場、值班人員不下班’制度。”學校科技處處長劉嘉介紹,今年學校將通過優化間接經費比例、組建校企醫混編團隊等舉措激發科研活力,“要讓教師心無旁騖地解決行業痛點,助力健康江蘇建設。”在這個炎夏,試管中的點滴進展正匯聚成守護生命的希望。正如冀建愛所說:“暑假只是日歷上的概念,科研人永遠以課題的進度來計算時間。”
(江蘇廣電教育新聞/戴增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