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電動車亂停,讓人窩心,如今停車講規矩,清爽又舒心!”7月18日,湖北省襄陽東津新區新民一院居民王女士指著樓下整齊劃一的停車位,臉上洋溢著藏不住的滿意笑容。
這方寸之間的喜人變化,正是東津新區深化“村改居”社區治理改革的生動縮影。
為精準破解“村改居”社區普遍存在的管理粗放、服務滯后、觀念沖突等重點、難點、堵點問題,東津新區靶向施策,將原有的4個“村改居”社區優化整合為六兩河、史臺2個更具規模效益的現代化社區。
這一“瘦身強體”之舉,如同打通了社區治理的“任督二脈”,推動服務效能穩步攀升,一幅居民安居樂業的“幸福圈”畫卷正徐徐鋪展。
筑牢治理根基,“紅管家”織密服務網
治理轉型,首在筑基。
“以前操心的是田頭灌溉,現在琢磨的是樓棟服務!”在六兩河社區,昔日穿梭田間地頭的村小組長們,如今身著醒目的社工馬甲,操著熟悉的鄉音走進高樓廣廈,角色悄然從“田間協調員”轉變為“家門口的服務員”。
為推動治理模式平穩轉型,六兩河和史臺社區大刀闊斧,將原有的28個村小組精簡整合為17個精細化管理的網格單元。
一批深諳村情民意的“老村干”成為轉型的中堅力量:有的成為社區干部,有的當起小區“紅管家”,還有的化身樓棟“和事佬”。這批“生力軍”的加入,有效彌合了傳統農村治理向現代城市社區治理轉變的“縫隙”,讓服務觸角直達末梢。
社區治理力量更積極“破圈融合”。通過推行兼職委員和黨員“雙報到”機制,13家區直單位帶著資源組團下沉,10名兼職委員深度融入社區事務決策,一個由社區黨組織引領、內外協同、多元參與的“治理共同體”加速成形。
面對“村民”變“居民”后涌現的物業糾紛、環境衛生等新挑戰,社區精準施策:指導9個小區全部依法組建業委會,并首創社區干部、居民代表、物業人員交叉任職的“三方共治”機制。這一機制確保了居民訴求“落地有聲、解決有門”。新民一院電動車隨意停難題的“閃電化解”,正是這一機制高效運轉的生動注腳。
從組織結構的優化重組,到治理力量的跨界整合,再到運行機制的創新突破,這套環環相扣的“組合拳”,牢牢夯實了社區服務的根基,闖出了一條城鄉融合治理體系平穩轉型的新路,為“幸福圈”的美好藍圖奠定了最堅實的治理基石。
喚醒鄉愁記憶,“老根脈”滋養新風尚
安居樂業,重在凝心。對于告別田園、搬進高樓的居民而言,那份濃郁的鄉土情懷如何安放?東津新區給出答案:守護共同的“根”與“魂”。
“看著這些老照片和老農具,就像回到了從前那個六兩河村,社區真把咱們的‘根’留住了!”在六兩河社區鄉愁展覽室前,張大爺的感慨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為珍藏這份集體記憶,社區精心打造“精神家園”:收集居民和攝影愛好者提供的820幅珍貴影像,筑起230米圖文并茂的文化長廊,展陳740件承載著歷史的老物件……鄉愁展覽室開放以來,已接待居民逾8000人次,成為撫慰心靈、凝聚共識的“情感地標”。
文化的融合,不僅在于留住“過去”,更在于引領“未來”。社區連續舉辦11場“最美婆媳”“十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以榜樣的力量帶動優良家風建設,成效顯著:社區家庭矛盾發生率較以往下降42%,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提升93%。
針對部分居民法治意識相對薄弱的情況,社區開出“法治良方”:開設法律講堂,“律師進社區”活動風雨無阻開展了30余次。一支由司法人員和志愿者組成的隊伍,提供上門法律服務超380次,成功指導40余位居民維權。
這場“老根發新芽”的文化融合與文明培育工程,讓社區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蓬勃內生動力,不僅留住了鄉愁的溫情,更涵養了法治的清風、文明的沃土,為“幸福圈”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向善向上的精神力量。
釋放民生溫度,“新市民”樂享好日子
幸福圖景,成于有感。
“社區的活動,不僅讓我們感受節日歡樂,更讓我們體會到家的溫暖!”今年端午節那天,史臺社區紅色驛站里歡聲笑語不斷,居民劉奶奶的喜悅溢于言表。
緊扣“我們的節日”主題,史臺社區依托紅色驛站、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等陣地,在傳統及法定節日期間,精心烹制文化大餐:組織文藝匯演、移風易俗宣傳、科普講座等活動200余場。同時,借助老年大學教學點開設文體課程60余次,讓居民在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和貼心服務中,真切觸摸到社區的“溫度”。
民生之基,在于就業。
為解決“新市民”失地失業的難題,六兩河社區創新思路,盤活1.4億元集體資金,建成現代化綜合商超并引入專業團隊運營,同步打造特色夜市經濟帶,為創業能人搭建夢想舞臺。目前商超入駐率達85%,活力十足;2024年已為2324名居民發放分紅46.48萬元,真金白銀惠及萬家。
“以前面朝黃土背朝天干農活,如今在夜市當老板,強多嘍!”在六兩河社區燈火璀璨的夜市經濟帶,陳大姐的煎餅攤前食客絡繹不絕。
從田間地頭走進商超夜市,曾經的“老鄉”化身勤勞的“新市民”,在社區搭建的廣闊舞臺,用雙手奮力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幸福新篇章。
筑牢治理根基,喚醒鄉愁記憶,釋放民生溫度……東津新區將“村改居”社區破繭成蝶的艱辛歷程,淬煉成居民可觀可感、真實生動的“幸福答卷”。如今,這里已然振翅化身為展示城鄉融合發展新氣象的“示范窗”,為新時代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貢獻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東津樣本”。(朱科、毛陳宇、朱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