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剛發展起來的時候,車主最大的問題是找不到充電樁,可隨著充電設施逐步完善,這個問題便被解決。然而,新的問題也逐漸顯現。
當初很多消費者選擇新能源汽車是看重其環保、省錢、享受補貼和不限行等優勢,但如今卻面臨各種令人眼花繚亂的收費。
那么,現在充電為何出現這些問題?為什么遲遲得不到解決?
五花八門的收費項目
如今在城市街頭已經能看到不少充電樁,但每個充電站點的收費標準卻大相徑庭。一些車主反映,在某些充電站,服務費甚至高于電費本身,這種現象讓人費解不已。
充電樁的收費項目通常包括多個部分。首先是基礎電費,這是根據實際充電量計算的費用;其次是服務費,據稱這部分費用用于設備維護、場地租賃等;還有停車費,有些充電站會按小時收取;最后可能還有超時占用費,對充電完成后未及時挪車的用戶收取的費用。
這些費用加起來可能會讓充電成本大幅提高。以一輛60千瓦時電池容量的普通電動車為例,如果電費是1元/度,服務費是1.5元/度,那么充滿一次電就需要花費150元。
如果再加上停車費和可能的超時占用費,最終的充電成本可能會超過200元。按300公里的續航里程計算,平均每公里的能源成本可能達到0.7元左右,這已經接近甚至超過了一些經濟型燃油車的燃料成本。
更令人困惑的是,不同充電樁運營商的收費標準相差很大。有的充電樁電費和服務費分開收取,有的則打包一起;有的明碼標價,有的則存在各種隱性收費;有的按充電量收費,有的按充電時長收費;有的充電完成后給予一定的免費取車時間,有的則一旦充電完成立即開始計算超時費。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超時占用費"問題。一些充電站對充電完成后不及時挪車的用戶,收取高達數元每分鐘的超時費,一小時下來可能就是幾百元。雖然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充電樁的周轉使用,但這種近乎"懲罰性"的收費標準是否合理,值得商榷。
此外,不同地區、不同運營商之間的收費差異也很大。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核心商圈,充電服務費往往高于其他地區;而在三四線城市或偏遠地區,充電服務費可能相對較低。同樣是在一個城市內,不同品牌的充電樁收費標準也不統一,這導致車主在充電前需要對比多家運營商的價格和服務,增加了使用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許多車主不得不精打細算,研究各種充電策略。有的車主會選擇在夜間電價較低時充電;有的則會特意尋找那些收費較低或提供免費停車的充電站;還有的干脆放棄公共充電樁,轉而在家或工作場所安裝私人充電設備。但這些策略對于沒有固定停車位或長途出行的車主來說,顯然不具備普遍適用性。
成本壓力與監管缺失的雙重挑戰
充電樁收費亂象看似是運營商的"貪婪",但背后實際上有著更為復雜的原因。
首先,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成本確實不低。一個標準的公共直流快充站需要考慮多方面的成本:場地租賃費用、電力增容和配套設施費用、充電設備采購費用、人工運維費用以及電費等。其中,場地租賃費用在繁華商圈可能極為昂貴,這也是為什么這些地區的充電服務費往往更高。
不僅如此,充電樁的使用率也是影響盈利的關鍵因素。與加油站相比,充電站的單次服務時間更長(快充至少需要半小時,慢充則需要數小時),但服務頻次和單次獲利卻遠低于加油站。這意味著充電站需要更多的充電樁和更大的場地來實現與加油站相當的盈利水平。
行業數據顯示,一個公共充電站的投資回收期通常在4-5年左右,遠長于許多其他商業項目。在這種情況下,運營商提高服務費以加快投資回收,在商業邏輯上并非完全不可理解。
其次,充電基礎設施的市場競爭格局也值得關注。目前,充電樁運營商主要分為四類:車企自建充電網絡(如特斯拉)、專業充電運營商(如星星充電、特來電)、能源企業延伸業務(如國家電網)以及第三方運營商(如小桔充電)。這些不同背景的運營商有著不同的商業模式和盈利目標,導致市場上出現了多種收費標準。
此外,充電樁行業的監管體系尚不完善。目前,國內對充電樁收費的監管主要由地方政府負責,缺乏統一的國家標準。有些地區實行政府指導價,有些地區則完全放開市場定價。這種監管的不統一,也是導致充電收費亂象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充電樁行業也面臨著技術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不同品牌的電動車可能采用不同的充電接口和通信協議,這增加了充電樁的兼容性成本。如果能夠推行統一的技術標準,或許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運營成本。
該如何破解"充電焦慮"
面對充電樁收費亂象,單靠抱怨顯然無法解決問題。建立健康的充電生態系統,需要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努力。
從政府層面來看,首先應該加強對充電樁收費的監管。可以考慮制定全國統一的充電服務費上限標準,或者規定服務費不得超過電費的一定比例。其次,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政策鼓勵企業建設和運營充電站,降低充電樁運營商的成本壓力。第三,應加快制定統一的充電技術標準,減少行業內的無序競爭。
從企業層面來看,充電樁運營商應該提高透明度,明確公示各項收費標準,避免隱性收費導致的消費糾紛。同時,企業也可以探索多元化的盈利模式,不僅依靠充電服務費獲利,還可以發展充電+停車、充電+零售等綜合服務,分散成本壓力。此外,提高充電效率、增強用戶體驗也是企業應該關注的方向。
從消費者層面來看,選擇合適的充電方式也很重要。對于有條件的車主,在家或工作場所安裝私人充電樁可能是更經濟的選擇。如果必須使用公共充電樁,可以通過APP比較不同充電站的價格和服務,選擇性價比較高的充電點。此外,合理規劃充電時間,避開高峰期,選擇電價較低的時段充電,也能有效降低充電成本。
此外,行業協會也可以發揮積極作用。通過自律公約等形式,引導行業建立合理的收費標準和服務規范,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也可以考慮建立充電樁評價體系,讓用戶參與評價,引導市場優勝劣汰。
面對"充電焦慮",我們需要理性看待電動車的優缺點。電動車的環保優勢、低維護成本和持續降低的電池成本仍然使其具有長期競爭力。隨著充電技術的進步、充電網絡的完善和相關政策的調整,充電難、充電貴的問題有望逐步得到解決。
在這個過渡期,政府、企業和消費者需要共同努力,構建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充電服務體系。只有這樣,新能源汽車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經濟、便利"的初衷,讓更多人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便利。
未來,隨著固態電池等新技術的應用、無線充電、換電模式的推廣以及智能電網的發展,充電體驗有望得到根本性改善。屆時,"充一次電"可能會像"加一次油"一樣簡單便捷,充電焦慮也將成為歷史。#發優質內容享分成#
參考資料:
《服務費比電費貴?充電樁收費亂象下,車主仍有“充電焦慮”》每日經濟新聞2025-03-1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