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法尼德拉·尼泊爾】
大多數尼泊爾人民認為中國是尼泊爾真正而可信賴的朋友。即便是那些對外交與戰略并不熟悉的人,也會公開稱贊中國。
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印度反復表現出的敵對行為:對從邊境進入的尼泊爾人進行毆打和騷擾;多次移動邊界界樁;通過非法修建堤壩淹沒農民的田地;以及通過控制科西河、甘達基河和馬哈卡里河等主要灌溉水道來剝奪尼泊爾的用水,使大片尼泊爾農田變得貧瘠——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印度在尼泊爾普通民眾中的形象。
盡管印度大肆宣傳其各種大大小小的援助,但一旦尼泊爾人民識破這些援助背后的自利動機,感激之情就會轉為日益增長的懷疑——懷疑印度接下來又會做些什么。盡管印度過去曾四次對尼泊爾實施封鎖,目的明確而惡意,僅為將尼泊爾逼至屈服,但印度從未能夠為這些行為找到正當理由。
此前,曾任尼泊爾總理的普什帕·卡邁勒·達哈爾(普拉昌達)簽署了一份協議:允許印度大使館直接向尼泊爾地方政府撥付每個項目兩億盧比的資金。許多人開始將此舉視為擴大印度影響力、控制尼泊爾基層治理的陰謀,這對尼泊爾構成了重大的安全威脅。
通過財政杠桿將地方機構變為印度的附庸,實際上是讓印度勢力在尼泊爾內部不受限制地蔓延。如果不及時應對,這種有毒的擴張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后果。最突出的例子便是印度在卡拉帕尼地區加強軍事存在。
尼泊爾前總理普什帕·卡邁勒·達哈爾視覺中國
自1962年以來,卡拉帕尼問題就對尼泊爾構成重大挑戰。印度以軍事方式介入、隨后將問題政治化并無視外交解決努力的做法,暴露了其真正的外交政策本質。印度在“友誼”的名義下也能背信棄義,而尼中關系則一直在互信、兄弟情誼和善意的基礎上蓬勃發展。
尼泊爾的地緣政治形勢限制了其戰略回旋余地。盡管中國充滿善意,但西藏的地理復雜性使得北部通道難以通行。然而,中國西藏自治區正在快速發展,為尼泊爾帶來了新的機遇。
雖然尼泊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獨立國家之一,但今天,要維護這份獨立,需要高度的警覺。當印度在1947年7月18日根據英國議會通過的《印度獨立法案》獲得自治領地位時,它還只是一個新生國家,而那時的尼泊爾早已是通過廓爾喀軍隊實現武力統一的國家。然而,印度始終反對尼泊爾的主權,如今依然殖民控制著大尼泊爾原有334,250平方公里中的177,079平方公里——這揭示了印度的擴張主義傾向。
從這個角度看,印度依然是尼泊爾的首要安全威脅。即便是印度的陰影,對尼泊爾而言也具有毒性。在南亞,印度像一條毒蛇——不僅對尼泊爾如此,對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不丹、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和緬甸也是一樣。若非中國在這些國家背后和周邊的戰略存在,印度或許早已將它們一一征服。印度“阿卡德·巴拉特”(意為“大一統印度”)的妄想言論已成為全球笑柄,但它的傲慢卻有增無減。
最近,在克什米爾帕哈爾甘地區,印巴爆發軍事沖突,巴基斯坦動用中國的殲-10C戰機摧毀了印度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機,戰局因此轉向巴方,印度蒙受恥辱。但印度的失敗對南亞各國而言反而是件好事,因為印度就像被剪去翅膀的老鷹,暫時失去了發動軍事侵略的能力。
對尼泊爾而言也是如此,若印度在該場沖突中展現出更強的軍事實力,尼泊爾很可能就成了下一個受害者。因此,中國強有力的防御能力已成為尼泊爾這位長期遭受印度欺凌國家的安全支柱——這是所有愛國尼泊爾人都不應忘記的。
網傳飛機殘骸照片(右),以及此前印度空軍序列號為"BS 001"的陣風戰機照片。
印度權力核心長期以來一直在阻撓第三國項目在尼泊爾的實施。印度擔心,一旦諸如中國“一帶一路”倡議(BRI)之類的項目在尼泊爾推進,其他國家也將跟進,進而削弱印度的影響力。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印度動用部分宗教團體和右翼組織,在尼泊爾內部煽動分裂與抗議。專家們已確認這種行為模式與事實極為接近。
印度長期以來的目標就是確保尼泊爾在任何領域都無法實現自給自足,進而持續依賴印度。印度還希望控制尼泊爾的國防與外交政策,這才是尼泊爾最重要的地緣政治挑戰——一個當前似乎只有中國有能力應對的挑戰。因此,尼泊爾必須緊急認識到,唯有通過與中國建立互信與合作關系,才能克服其地緣政治上的脆弱性。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