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ABC)21日報道,澳智庫洛伊研究所最新發布的《東南亞援助地圖》稱,隨著美國政府在全球范圍內削減價值600億美元的援助資金,緬甸、柬埔寨、老撾和東帝汶等東南亞最貧困國家將遭受嚴重影響。報告進而“警告”稱,中國可能趁勢進一步在該地區擴大影響力。接受《環球時報》采訪的專家認為,這顯然是一種二元對立思維。
由于數據公開延遲,報告主要援引的數據來自2023年。報告稱,自2025年初特朗普重返白宮以來,全球援助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美國政府裁撤了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該機構此前承擔全球超40%的人道主義援助資金。此外,德國、法國、荷蘭、瑞典等歐洲主要援助國及歐盟也削減了約250億美元的援助預算。
澳大利亞國際發展理事會政策與宣傳部負責人杰西卡·麥肯齊對ABC透露,美國作為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最大出資方,其削減援助的行動將產生重大的連鎖反應,“許多合作項目被迫中止”。
報告顯示,盡管東南亞地區自然災害人道主義援助支出有所增加,但長期的氣候改善資金仍嚴重不足。報告合著者、洛伊研究所印太發展中心研究員格蕾絲·斯坦霍普表示:“東南亞歷史碳排放量較低,卻承受著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西方國家未能兌現幫助中低收入國家能源轉型的資金承諾,這存在政治失信風險。”
斯坦霍普稱:“中國將繼續作為該地區的基礎設施主要提供者,發揮重要作用。”“基礎設施無疑是中國使用的一種軟實力工具,不僅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在太平洋地區、南亞乃至全世界都是如此。”報告提到了中國在印尼建設的雅萬高鐵。
廣西民族大學東盟學院副院長葛紅亮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報告撰寫者的觀點背后實際上蘊含著二元對立思維,仍然沿用西方傳統的競爭性視角來看待全球震蕩、發展與援助之間的關系。
葛紅亮補充說,這種觀點是對中國的誤讀。中國的援助基于雙方平等互利的合作態度,旨在實現互利共贏和區域共同繁榮。因此,中國的援助更多體現的是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的價值屬性,與美國的戰略性援助有本質區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