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享受著中國商品的物美價廉,一邊張口罵"垃圾產品"。
按照美媒的說法,德國財長口中的“垃圾產品”就是指中國出口到海外的產品。
顯然,德國財長又要以“產能過剩,價格低廉”來攻擊我國商品了。
作者-水
離不開的'垃圾'
德財長罵完"垃圾產品",轉頭就得從中國進口92%的稀土。
這種精神分裂的狀態,在2025年7月的G20財長會議上達到了巔峰。
克林拜爾當著全世界的面,義正辭嚴地宣布G7要對中國"垃圾產品"采取更強硬措施,結果話音剛落,歐盟統計局就發布數據:6月份中國稀土出口量同比暴增60%。
全球買家瘋狂囤貨,生怕供應鏈斷裂。
歐洲議會雖然通過決議指責中國"稀土武器化"。
但現實是歐盟的稀土自主計劃被專家潑了冷水:到2030年最多只能實現20%的自給率。
換句話說,即使歐盟拼命努力十年,還是有80%要靠中國。就像離了水的魚,歐盟離不開中國制造。
更諷刺的是,歐盟第18輪對俄制裁名單中赫然出現10家中國企業。
這種"借俄制華"的小動作,明眼人都看得出來。
中國駐歐盟使團第一時間回應:中方一貫反對沒有國際法依據的單邊制裁,對此強烈不滿、堅決反對。
俄羅斯也不是吃素的,立馬宣布終止與德國自1996年簽署的軍事技術合作協議。
這下好了,歐盟想借制裁俄羅斯打壓中國,結果把自己也搭進去了。
德國總理府的幕僚們估計連夜開會:怎么越玩越被動?
說到底,制裁連鎖效應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旦啟動就很難控制。歐盟以為自己在下一盤大棋,其實早就成了棋子。
德國制造慌了
克林拜爾那句"垃圾產品"背后,藏著德國制造業的巨大焦慮。
從制造業霸主到被中國企業追著跑,這種心理落差確實不好受。
數據最能說明問題:德系車在華銷量跌至15年新低,而中國電動車在歐洲市場銷量卻同比增長超過30%。
這種角色互換,讓德國人有點接受不了。
更要命的是,西門子、飛利浦這些歐洲老牌醫療器械巨頭。
現在看著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中國企業崛起,眼神都變了。
曾經壟斷中國高端醫療設備市場的"舒適區"被徹底打破,這些歐洲巨頭的日子確實不如以前好過了。
克林拜爾在G20會議上的焦慮表態不是一時沖動。他坦承:"G7在G20框架內的影響力正在下降。"
這話說得很實在,中國和俄羅斯在非洲、中東的合作網絡確實在動搖西方傳統優勢。
德國作為歐盟經濟火車頭,現在面臨的壓力是全方位的。
電動化轉型滯后讓德國車企在全球競爭中節節敗退。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產能已經超過了德國本土多數車廠。
中國新能源車企比亞迪、理想、蔚來在技術創新和市場表現上都讓德國同行感到壓力。
這不是簡單的貿易爭端,而是話語權爭奪戰。
德國長期以來享受的"工業4.0"光環正在褪色。
中國制造從"量大價低"向"質優技強"的轉變,讓傳統制造強國措手不及。
說句實在話,這種競爭壓力是健康的,能促進全球制造業整體水平提升。
但德國顯然還沒調整好心態,還停留在"我不行就是你的錯"的思維模式里。
產能過剩指控本質上就是這種心態的體現:自己做不好,就說別人做多了。
一張白蘭地關稅
中國的反擊來得又快又準,直接打在歐盟的七寸上。
7月4日,中國宣布對歐盟白蘭地加征關稅。
7月6日,中國財政部限制歐盟企業參與4500萬元以上醫療設備采購項目。
這套組合拳的威力立竿見影。
法國的反應最為戲劇性。
馬克龍政府原本在對華電動車調查上態度強硬,白蘭地關稅一出臺,法國經濟立馬遭受重創。
馬克龍這變臉速度,川劇演員都得甘拜下風,迅速遞交訪華申請,試圖緩和關系。
這就是精準反制的威力:專門挑對方痛點下手。
白蘭地是法國的傳統優勢產業,中國市場占其出口份額的重要部分。
一個關稅政策就能讓法國政府坐不住,說明中國早就摸透了歐盟各國的軟肋。
德國則陷入更加尷尬的兩難境地。
德系車在華銷量本來就在下滑,如果中國進一步收緊汽車市場準入。
奔馳、寶馬、奧迪在中國的日子會更加難過。
醫療器械限制更是直接打擊了德國的核心優勢產業。
這場博弈證明了一個道理:歐盟的"團結"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
法國為了保護自己的白蘭地產業,馬上就軟了。
德國為了維護自己的汽車和醫療器械出口,也開始私下示好。
意大利、西班牙等國更是早就在對華貿易問題上保持相對溫和態度。
歐盟內部分化加劇,各國都在盤算自己的小九九。
布魯塞爾的官僚們想搞統一行動,但成員國各有各的利益考量。
中國這招"分而擊之"確實高明,讓歐盟的聯合陣線出現了明顯裂痕。
1.44萬億歐元的豪賭
歐盟為了實現"去中國化",真是下了血本。
1.44萬億歐元的產業補貼計劃聽起來很唬人,但現實很骨感。
想要重構全球供應鏈,把中國排除在外,這個想法本身就很天真。
G7財長會議上達成的所謂"共識",更像是一群輸紅了眼的賭徒在孤注一擲。
問題是,他們面對的不是一般對手。
中國在關鍵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
從稀土到鋰電池材料,從半導體設備到制造鏈條,中國的優勢是系統性的。
歐盟想找替代供應商?排隊都排不上號。
印度、越南、墨西哥這些被寄予厚望的替代選擇,在產能和技術上都差距明顯。
就拿多層木地板來說,歐盟征收36.1%的反傾銷稅后。
中國企業立馬啟動"第三國轉口貿易"策略。
先把貨物運到馬來西亞、泰國,更換原產地證明,再出口到歐盟。
這種操作完全合法,充分利用了國際貿易規則。
歐盟的高關稅壁壘瞬間變成了馬奇諾防線:看起來很厲害,實際上很容易繞過。
供應鏈重構不是開玩笑的事情,成本高昂、風險巨大。
歐洲企業如果真的強行脫鉤,短期內不但找不到合適替代產能。
還可能把市場拱手讓給美國企業,反而削弱了自身的全球競爭力。
更要命的是,中國市場本身就是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
歐洲企業如果失去中國市場,損失將是致命的。
德國汽車巨頭們心里比誰都清楚這筆賬。
奔馳、寶馬、大眾在中國的利潤占其全球利潤的很大比重。
現實是,G7想通過貿易壁壘維護主導地位,但時代變了。
全球化時代的供應鏈已經高度整合,人為割裂只會兩敗俱傷。
中國在新興市場的影響力還在持續擴大。
全球南方合作網絡的建設讓歐洲傳統優勢進一步被稀釋。
1.44萬億歐元聽起來很多,但分攤到各國、各產業,其實杯水車薪。
這場豪賭的結局已經注定:歐盟踢不走中國,反而可能踢傷自己。
結語
德財長那句"垃圾產品",暴露的不是中國制造有問題,而是西方那種"我不行就是你的錯"的心態徹底暴露了。
說到底,這場博弈的結局早就注定了:市場規律從來不會因為政客的情緒化發言就改變,合作共贏才是正道。
面對這種吃飯砸鍋的雙標行為,您覺得中國還應該怎么反擊?歡迎評論區聊聊您的想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