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由中鐵二院勘察設計的中老鐵路開通運營三年多來,發送旅客超5000萬人次,貨運量突破6000萬噸,客貨運輸實現量效雙增。依托中老鐵路開行的“京滇·瀾湄線”等國際貨運班列超過2000列,將東南亞地區的榴蓮、山竹等生鮮產品快速運往我國各地,運輸時間縮短四分之三。這背后,是科技為中老鐵路建設和運營保駕護航。
中老鐵路北起中國昆明,南至老撾萬象,全長1035公里。它穿三山跨四水,橋隧比71.1%,是世界首條長距離穿越熱帶雨林高山峽谷區的跨國鐵路,是“板塊縫合帶上的熱帶雨林超級鐵路工程”,存在雨林區“看不清”、無人區“到不了”、敏感禁區“進不去”的勘察難題。
針對這些難題,中鐵二院團隊創建了熱帶雨林高山峽谷區多維協同勘察與綜合選線成套技術。首次構建了熱帶雨林區“航天遙感—航空遙感—地面勘察”三級協同的勘察技術體系,可高效獲取熱帶雨林地形數據和隱蔽地災信息,實現了針對茂密熱帶雨林的高精度勘察,精度從分米級提升至厘米級。同時,熱帶雨林區雨季時間長、降雨強度大,水文勘察與防洪面臨極大挑戰,對此中鐵二院團隊創新水文勘察及防洪減災技術體系,發明“生態—降雨—巖土”三態耦合水文計算方法和山洪預報系統,水文的精準勘察和預測為選線提供了依據和支撐,也系統地做強了工程防護,確保中老鐵路的安全可靠。
鐵路無法完全繞避亞洲象棲息地,如何解決?針對象群活動面廣、破壞力強,中鐵二院團隊首創“象群行為+模型推演”線位優化方法和“高橋+長隧+專涵”組合,構建“柔性柵欄、聲光屏障、緩沖林帶”與“生境修復、生態補償”相融合的多維保護體系,研發雙光譜攝像智能識別的防野象侵入系統及智慧安防系統,創建了全球首個“預測—規避—防護—修復—監測”全鏈條亞洲象保護體系,首創鐵路廊道亞洲象多通道、多層級、全周期保護技術體系,實現重大線性工程與大型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的和諧共生。
在熱帶雨林極端環境,鐵路工程建造離不開關鍵技術。中鐵二院團隊創立“控水、阻裂、抗蝕”鹽巖隧道災變控制理論,發明“三層結構、雙層防水、多重防腐”的韌性結構體系,破解了超95%高含量鹽巖隧道結構長期安全服役的世界難題;首創鋼橫聯與混凝土雙柱組合新型結構及減震耗能體系,實現了高墩大跨橋梁從被動“防垮”到剛柔協同“控損”的技術代際跨越,建成世界鐵路第一高墩元江特大橋;首次提出基于8種不同破壞模式、考慮漸進破壞特性的剛性樁復合地基穩定性計算方法,攻克了50米深厚軟土變形控制難題,填補了行業空白。
在跨國運營中,中鐵二院團隊首創跨國鐵路互聯互通智能聯運成套技術,創建了“1套核心標準+31項技術規章”跨國鐵路運營維護技術標準體系,實現了中國鐵路標準從“本土化應用”到“全球化適配”的跨越,成功實現中國標準國際化。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2日 08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