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嵐縣經開區一角 孫濤 攝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炙烤著呂梁山脈東麓。而位于嵐縣普明鎮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內,發展熱潮比這氣溫更加熾熱。在標準化廠房鱗次櫛比的園區里,藍白相間的廠房玻璃映照著工業園區繁忙的景象,讓人真切地觸摸到這座山區經開區產業振興的蓬勃活力。
這座以現有鑄造產業為基礎,以高端精密鑄造和礦用裝備制造為主導發展產業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在10萬平方米標準化廠房上,讓金屬加工的鏗鏘聲與設備安裝的嗡鳴聲交織成動人的交響樂。
從“舊產業”向“新動能”轉軌
循著機器的轟鳴聲,記者走進山西鼎元管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廠房,一派繁忙有序的施工景象撲面而來。
廠房里,電爐房基礎已穩穩筑牢,裸露的鋼筋被混凝土精心包裹,勾勒出堅實的框架;一旁的電路設備安裝正酣,工人師傅們或登高布線、或俯身調試。
不遠處,造型機基礎的澆筑工作緊鑼密鼓地推進,另一側的砂處理生產線已見雛形,管道與機械臂的銜接初具規模,標志著這條生產線的安裝已近尾聲。
整個廠區內,20余名施工人員各司其職,焊花閃爍、機器轟鳴。嵐縣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周愛軍指著一組龐大的黏土砂垂直生產線介紹:“這是國內最先進的418生產線工藝,目前安裝進入收尾階段,7月就能試生產。”他的語氣中滿是自豪。
作為2024年嵐縣經開區招商引資的重要項目,鼎元管業專注于黑色金屬鑄造領域。其母公司為河北邯鄲一家資深鑄造企業,因擴大生產需求,經多方考察后選定落戶嵐縣。
“嵐縣鑄造產業園于去年竣工,標準化廠房的高度、承重等參數與我們的生產需求高度適配,簡潔的審批流程和高效的代辦服務讓項目得以快速落地。”山西鼎元管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紅永親歷“全代辦”效率,驚嘆“開發區速度”,對未來的發展也充滿期待。
據介紹,待項目試生產啟動后,鼎元管業將依托母公司覆蓋全國的經銷商網絡,迅速將產品推向市場。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年產值可達6.5億元,實現利稅約3000萬元,同時將為當地提供200余個就業崗位,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鼎元管業廠房的對面,便是山西熔焱閥門制造有限公司的生產廠區。廠區內,40套自動化機加工設備正高速運轉,自動噴涂生產線的機械臂上下翻飛,這座總投資1.8億元的工廠目前已實現年產8萬噸閥門機加工產品的產能。其生產的閥門系列產品,以精度高、性能強、成本低等優勢廣泛用于各個行業,年銷售收入預計達6.4億元。
沒有項目,就沒有發展;沒有好項目大項目,就沒有高質量發展。
一直以來,嵐縣經開區加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不遺余力將鼎元管業5萬噸溝槽管件、熔焱制造8萬噸閥門機加工和匠心鐵藝鐵器制造加工等一大批產業轉型項目“娶進門”。其中,山西熔焱閥門制造有限公司8萬噸閥門機加工項目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開工、當年投產,跑出了招商引資的“嵐縣速度”。
目前,經開區共有40余戶企業入駐,其中高新技術企業達7戶。“當10個標準化廠房的入駐企業全部投產達效后,預計每年可新增工業產值85億元,上繳利稅10億元,能解決本地勞動就業人員800人。”周愛軍說到。
毫無疑問,嵐縣經開區正逐步成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陣地、主引擎。
從“好不好”向“優不優”轉換
“去年引進的熔焱閥門項目,就是黨建紐帶凝聚的結果。”在經開區一樓黨建文化墻前,嵐縣經開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郭勇勇指著墻上的布局圖娓娓道來。
政策暖心、服務貼心、企業安心的“三心陪伴”,是黨建引領營商環境的生動模樣。在這里,黨建從不是“附加題”,而是打造軟實力的“動力源”——黨員干部是最拼的“招商先鋒”,黨建陣地是最靚的“招商名片”,紅色基因是最足的“招商底氣”。
從這面墻上不難看出,從招商引資的前沿陣地,延伸至產業發展的每一寸土壤;從“1+N”黨建矩陣的精心謀局,到“多功能朋友圈”的招商破局,嵐縣經開區處處都在演繹著“黨建強則招商興,招商興則發展快”的生動故事。
圍繞高質量發展這一核心,嵐縣經開區構建了多維度的黨建引領體系。“1”是引擎,“N”是齒輪,每個齒輪都緊扣產業脈搏。經開區創新的“1+N”黨建體系,以“三大目標、三個強化、三項保障”為支撐,將黨建觸角延伸至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產業升級等各個領域。通過“黨員聯建招商群”“招商大使資源群”等四大朋友圈,嵐縣經開區已聯動寶武集團、宏大特鋼等行業龍頭,實現“以商招商、以鏈聚鏈”的乘數效應。
“一方土地”能不能“熱”,靠紛至沓來的客商;能不能一直“熱”,要靠招商親商安商的環境——黨員專班喊出“審批不過夜”,為熔焱閥門項目跑出“180天投產”的加速度,這是效率;班子成員包聯企業,黨員先鋒扎進一線,啃下用工、融資硬骨頭,這是擔當。企業更是被“黨建+服務”的溫度暖到,不僅愿意扎根,還主動當“代言人”引薦伙伴,形成“引進一個、帶活一片”的招商良性循環。
從產業規劃的藍圖,到項目落地的實景;從企業服務的細節,到產業生態的構建,當黨建與招商深度交融,經開區正以轟鳴之勢,驅動高質量發展,讓每個項目落地的聲響、每條產業鏈延伸的軌跡,都成為黨建引領最生動的注腳。
從“注重量”向“追求質”轉變
“剛來開發區時,我每天像個巡守員似的繞著廠房打轉,就怕這些‘鐵盒子’只能曬曬太陽,成了無人問津的空殼。”郭勇勇伸手摩挲著被曬得發燙的廠房外墻,話語中仍帶著對往昔的感慨。
而如今,曾經讓他牽掛的廠房區域早已煥發生機——一排排整齊矗立的標準化廠房,不僅成為產業集聚的堅實載體,更化作經開區向高質量發展示范引領標桿邁進的生動見證,每一寸土地都洋溢著蓬勃的發展活力。
這份轉變,在嵐縣經開區的發展規劃圖上得到了清晰勾勒。圖中,一幅不斷“進化”的產業圖譜正徐徐展開:紅色標注的鑄造核心區宛如強勁跳動的心臟,為整個區域的發展提供著持續動力;而周圍的綠色能源板塊與彩色功能區則像密布的血管,相互交織成活力涌動的網絡,共同構成多元協同的產業生態格局。
鑄造產業是這里的“壓艙石”,但絕不是天花板。規劃圖上,紅筆勾勒出的新材料中試基地、低空經濟產業園和數字經濟港清晰可見,昭示著打破發展瓶頸、邁向更高質量發展的決心。要實現長遠發展,就不能困于眼前的規模,必須揚產業之長、聚協同之勢,構建“一核多元”的產業生態,方能打破發展瓶頸,邁向更高質量的發展階段。
著眼未來,嵐縣經開區有關負責人下個月計劃帶隊外出考察,專門對接高端智能化企業,爭取把前沿技術和理念引進來。
“我們還要聚焦制造業振興升級的主攻方向,一方面積極引進優質企業,另一方面精心培育本土企業,推動更多上下游配套企業落地,推動產業從分散發展到成鏈、從鏈條延伸到聚鏈成群、從集群雛形到集群成勢。”在郭勇勇的暢想中,未來的嵐縣經開區,將不再僅僅是高端鑄造的高地,更會成為一座多業態共生共榮的新區,以質的飛躍實現發展能級的全面躍升。
暮色漸染天際,經開區的燈火如繁星點亮,與橙紅色的晚霞交相輝映。這里的每一臺機器、每一位工人、每一項政策,都在訴說著同一個故事——從“量”到“質”、從擔心空置到供不應求、從單一產業到綠色多元的轉型變革,正以不可阻擋的勢頭蓬勃生長。記者 韓笑 高茜
來源:呂梁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