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特朗普政府突然宣布對華加征10%關稅,將美國對華平均關稅推高至30%-40%的驚人水平。這已是自2018年貿易戰以來,華盛頓第七次揮動關稅大棒。
中國沒有選擇硬碰硬的對攻。中方反手祭出組合拳:對美國農產品實施精準打擊,雞肉、小麥、玉米加征15%關稅,大豆、牛肉、水果等加征10%。這一刀直插美國腹地,讓本就被高通脹壓得喘不過氣的農場主們雪上加霜。
真正的殺招還在后頭。2023年起,中國悄然對鎵、鍺等關鍵礦物實施出口管制;2024年進一步擴大到稀土、石墨等戰略資源。
美國國防情報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這些材料涉及美軍87%的武器生產供應鏈,直接影響1000多個武器系統和2萬個零部件。
“你們想打貿易戰?那就讓軍工生產線癱瘓。”五角大樓很快嘗到苦果——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因稀土斷供產能暴跌,F-35戰機生產陷入困境。曾經揮舞制裁大棒的美國,第一次嘗到被釜底抽薪的滋味。
2025年初的寒潮席卷中國北方,取暖需求暴漲疊加工業生產加速,多地拉響缺電警報。屋漏偏逢連夜雨,美國此時又對部分中國能源企業實施出口限制,市場信心出現動搖。
5月16日,莫斯科一聲令下改變局面。普京親自指示能源部: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立即增供20%天然氣,ESPO石油管道每日增加10萬桶輸量。半年時間,76億立方米天然氣和1800萬桶石油(約1000萬噸)跨越國境奔涌而來。
如此迅速的應急響應,靠的是中俄多年鋪設的能源網絡。東線天然氣管道2019年通氣后已穩定運行六年,年輸氣量從最初的380億立方米擴容至610億立方米。
石油方面,東西伯利亞-太平洋管道自2012年建成后,讓俄羅斯原油直抵大慶煉油廠,2023年對華輸油量創下1.07億噸紀錄。
更宏大的布局在戈壁灘上展開。5月14日,中蒙第二條跨境鐵路在甘其毛都口岸破土動工。這條設計年運力3000萬噸的鋼鐵運輸線,將把蒙古國91%的煤炭出口以最快20小時的速度直送中國工廠。與公路運輸相比,成本直降40%,損耗率從5%降至1%。
當美國國務卿魯比奧在東亞外長會議上高談“印太戰略”時,王毅外長在吉隆坡亮出王牌——中國與東盟完成自貿區3.0版談判,并計劃在10月正式簽署。
升級版自貿區將大幅降低東南亞國家的關稅壁壘。與此同時,美國卻對東盟國家加征25%-40%的懲罰性關稅。一推一拉間,東盟國家紛紛用腳投票,支持中國主導的區域合作。
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反擊更顯智慧。當特朗普以“中國芬太尼流入美國”為由加征關稅時,中方立即發布《中國的芬太尼類物質管控》白皮書,用數據和事實向世界證明中國是全球禁毒最嚴格的國家之一。
這一招不僅讓美國借口站不住腳,更讓國際社會看清華盛頓的甩鍋本質。
上合組織框架內的突破同樣令人矚目。2025年6月,擱置15年的上合開發銀行終于敲定籌建方案。這個由中俄共同主導的金融機構將優先使用本幣結算,為去美元化開辟新戰場。
俄羅斯的松口態度意味深長——在西方制裁的重壓下,普京終于看清現實,不再防范中國在中亞的經濟存在。
2025年5月12日,日內瓦傳出震驚世界的消息:《中美經貿會談聯合聲明》正式發布。這份文件標志著全球兩大經濟體在歷經七年貿易摩擦后,首次達成實質性關稅調整協議。
根據協議,雙方同步取消91%的加征關稅,并暫停24%關稅90天,僅保留10%作為談判籌碼。美國對華平均關稅從145%驟降至30%,中國對美關稅從125%降至10%,幅度遠超市場預期。
美方首次在協議中承認中方反制措施的合法性,標志著關稅工具從“政治武器”回歸“經濟調節手段”。這一轉變的背后,是關稅戰的反噬效應日益顯現——2025年上半年數據顯示,對華加征關稅導致美國企業成本激增,日用品價格持續上漲,消費者負擔加重。
技術封鎖同樣事與愿違。中國芯片產業在壓力下突破加速,部分美國企業甚至轉而采購中國零部件。若強行全面脫鉤,美企年度利潤損失預計超過200億美元。
中俄貿易的本幣結算正在改寫國際金融規則。2023年,兩國間超半數貿易已甩開美元,使用人民幣和盧布直接結算。到2024年,這一比例繼續攀升,國際能源市場悄然生變。
2025年6月,上合開發銀行的落地邁出關鍵一步。這個由中國倡儀、俄羅斯拖延15年才點頭的金融機構,將優先使用本幣進行貸款和投資,為中俄貿易提供一堵看不見的防火墻。
俄央行數據顯示,2023-2024年俄羅斯對華貿易依存度急劇升高,進口依存度接近50%(包括平行進口和轉口貿易),對華出口依存度超30%。高水平的政治互信使這種依存不再被視為經濟風險,而成為共同抵御制裁的戰略支撐。
7月16日,俄羅斯能源部長專機緊急降落北京。此前一天,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俄貿易額同比下降9.1%。俄方此行的任務很明確:穩大單、補窟窿、救數據。在會談中,俄方主動承諾全面適應中國的交易體系,唯一要求是“繼續買”。
2024年底,南海的夜空被戰機尾焰劃破。一架美軍B-52轟炸機掛彈逼近中國領空,中國殲-11戰機迅速升空攔截。
在多次警告無效后,殲-11突然打開減速板,以近乎“貼身飛行”的方式逼退美機。這驚心動魄的一幕被美軍攝像機記錄,隨即引爆全球軍事論壇。中國飛行員用行動宣告:南海不是美國的后花園。
2025年7月,美菲聯合軍演在南海卷土重來。美國派出B-52轟炸機,菲律賓出動FA-50輕型戰機。面對挑釁,中國南部戰區只冷冷回應了六個字:“情況盡在掌握”。
隨后,解放軍在南海展開大規模實戰演練,登陸艦、驅逐艦、艦載機協同作戰,火力全開。中國沒有選擇擊落美機,而是用一場更盛大的軍事秀展示“區域拒止”能力——在南海,解放軍才是規則的制定者。
太平洋另一端,特朗普在賓州能源峰會上首次拋出 “非常友善的競爭” 的表述。四字定調背后,是美方不得不承認的現實:關稅戰反噬美國企業,技術封鎖加速中國創新,外交圍堵遭東盟集體破局。
全球商業船隊的數據揭示真相:中國控制著全球95%的集裝箱運輸,擁有19%的商業船隊。當美國試圖施壓韓國制裁中國造船業時,首爾方面以“避免損害韓國利益”為由冷處理。
中俄貿易本幣結算率突破50%,上合開發銀行落地,人民幣在國際結算版圖上持續擴張。
面對中方的連環出招,美媒不禁感嘆中國真的變了。
這種變化不在鋒芒畢露的強硬,而在舉重若輕的從容——當美國還在揮舞關稅大棒,中國已鋪就橫跨歐亞的能源網絡;當五角大樓炫耀武力,中國正用自貿協定編織合作紐帶;當白宮高喊“美國優先”,人民幣結算的油輪已駛向全球。
信息來源:應對美國制裁大棒 中方七連擊強硬反制
2025-03-04 22:52·看看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