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陳毅和粟裕的“陳粟”組合不可謂不如雷貫耳,二人不僅在性格和工作風格上形成互補,還共同帶出了一支敢打必勝的解放軍雄師勁旅。
有意思的是,陳老總本人在回憶起與老伙計粟裕長期搭檔的歲月時,還曾伴有一絲小小的遺憾:
其實,縱觀粟裕從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擔任紅四軍64師師長至抗戰時期擔任新四軍1師師長的履歷,不難看出陳老總這話并非空穴來風。論及擔任師級干部時間最長的開國將帥, 粟裕可能就是排在榜首的那個。
大概也正是基于這一點,才讓陳粟之間彼此有著更深入的了解和更加穩固持久的合作。
抗戰結束后,我軍相繼組建了山東、華中兩大解放區。從名義上來說,這兩個解放區都由陳老總統一領導。但實際上,由于地理因素的影響,兩大軍區的重擔又很難實現一肩挑。
陳老總坐鎮山東,粟裕指揮華中軍區部隊獨立自主作戰,鄧子恢嚴防死守兩淮地區,緊密聯結蘇中和山東,三人形成了“鼎足而立”的犄角之勢。
不過,山東與華中戰場的態勢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呈現。面對國軍第一綏靖區司令官李默庵來勢洶洶的12萬大軍,粟裕以3萬主力一舉取得了蘇中“七戰七捷”殲敵5.3萬人的戰績。聞訊后,毛主席更是親自擬定電報稿,向全軍推廣粟裕的指揮作戰經驗。
另一邊,坐鎮山東的陳老總卻面臨著戰場形勢水深火熱的狀況。山東野戰軍在經歷了泗縣戰役的失利后,面對國軍徐州綏署主任薛岳假意攻擊魯南,實則襲擊兩淮的“穿心戰術”,再次出現了戰略判斷上的失誤。
最終,國軍整編第74師師長張靈甫率部襲占兩淮,直接讓華中野戰軍陷入孤軍奮戰的不利地位。這樣一來,三面受敵的蘇中也自然難保,而提兵北上,與山東野戰軍早日會合就成了破局的關鍵。
當然,在兩軍會師、形成統一的戰略整體前,必須要先解決頂層設計的問題。在1946年9月23日毛主席起草的電文中,明確提出“由陳毅任華野司令員兼政委,粟裕任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
5天后,陳老總來到華中野戰軍, 決定以華中野戰軍司令部為統一指揮機關, 作為合并指揮系統的第一步。
隨后,他又提出了自己的構想,即集中兩大野戰軍主力于宿遷、沭陽之間, 如敵東進即殲敵于運河之岸,敵如不進即西渡運河恢復淮北。此時的陳老總雖然進入了軍事生涯的“至暗時刻”,但就戰略眼光而言卻依舊可圈可點。
更為難得的是,他對老戰友粟裕的信任與推崇。在他看來,粟裕有極強的判斷能力,又能完美地彌補自己在戰術方面的不足。因此,在當年10月1日發給延安方面的電文中,他著重突出了粟裕的作用:
對于陳老總的謙讓,毛主席在欣賞的同時,當即明確了華東野戰軍的新體制:
很明顯,最后一句話的含金量不言而喻。就華野全局而言,陳老總是掌舵壓倉的司令員兼政委,粟裕是他的得力助手;但在軍事指揮上,粟裕又擁有戰役決策權與指揮權,陳老總又是他的主心骨和幫手。
兩大野戰軍雖然接到了合兵一處的明確指示,但總歸是要經歷一個磨合的過程。畢竟從部隊番號到生活習慣,再到戰術風格,還是有著顯而易見的差異。
加上從當年10月到12月間,兩支隊伍時分時合、時聚時散,先后組織的6次規模不等的戰役,也都未起到有效打擊敵人、扭轉戰局的效果。
尤其是進入12月份以來,敵情愈發嚴重。薛岳趁華中野戰軍和山野主力分置南北的間隙,集結了25個整編師和軍,分四路于12月中旬發起進攻。
形勢危急,已經到了千鈞一發的地步。陳老總和新上任的參謀長陳士榘一商量,擬定了五份作戰方案并報送延安審批。但左等右等,毛主席這邊卻只字未回。冥思苦想片刻后,陳老總終于恍然大悟:
隨即,心領神會的陳毅立即著手營造出讓粟裕放手指揮的氛圍和環境。
粟裕在看過陳老總等人制定的五個作戰方案后,也認同對方“在沭陽打一仗,殲滅國軍一路”的方案,并建議山野主力迅速南下,在兩天內趕到淮北的宿遷、沭陽地區參戰。
二人敲定最終計劃后,將方案再次上報延安。很快,毛主席的復電也緊隨而來:
軍情緊急,接報后的粟裕立即放下手中事務,帶著身邊的參謀周志英日夜兼程北上。自此,山東野戰軍和華中野戰軍算是實現了真正的合二為一。
只是,對于粟裕來說,此次戰役的壓力又不可謂不大。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已經近5個月沒有打過勝仗的山野戰士普遍情緒不高,用粟裕晚年回憶時的話講:
此時的粟裕已經別無選擇,只能迎難而上。反復權衡后,他將目標瞄向了沿宿遷東進的一支由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編第11師和整編第69師組成的部隊,其相對孤立的狀態,正有利于我軍集中兵力一舉殲滅。
而在11師和69師之間做選擇的話,粟裕又傾向于先殲滅第69師。
隨后,他將新組建的華野分為突擊和監視阻援兩部分。前者以24個團對敵實行中央突破,圍殲立足未穩的69師于蘇北,分割、阻擊并視情殲滅11師;后者以28個團擔負監視和阻擊任務,嚴防其他三路國軍增援。
1946年12月15日,宿北戰役正式打響。突擊集團的華野1縱僅用了1個小時時間便迅速打掉了胡璉的工兵營和騎兵營大部,成功切斷了11師和69師間的聯系。
而后,華野第8師按原計劃奪取了戰場制高點峰山。峰山一失,69師就陷入了我軍的四面包圍之中。師長戴之奇使出渾身解數試圖向峰山發起沖鋒,但均被8師一一打退。
關鍵時刻,為重新打通與69師的聯系,胡璉指揮11師部隊向北猛攻,峰山南側的1縱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巨大壓力。而伴隨著11師的猛烈進攻,第8師也向華野指揮部請求撤退。
時任華野參謀長的陳士榘同意8師的撤退意見,但1縱司令員葉飛態度卻截然相反。他深知這一撤,深入11師與69師之間的3縱將萬分危險。
雙方因為兵力部署問題難以統一時,粟裕再次站出來一錘定音,讓8師不惜一切代價死守峰山。
轉瞬之間,整編第69師就徹底陷入了華野的重圍之中,師長戴之奇拼命向胡璉呼救,但早已是自身難保的胡璉也只能在無力回天的情況下,眼睜睜看著戴之奇的69師2.1萬人全軍覆沒。絕望中的戴之奇舉槍自盡,中將副師長饒守偉等人被俘虜。
這是兩大野戰軍整編后的第一場大捷,用陳老總的話講“長期抑郁的心情一掃而空”。毛主席隨后也發來了賀電:
不久后,華野在魯南戰役中再次重創國軍,殲滅其整編第26師、第51師和第1快速縱隊共5.3萬余人,生俘中將師長馬勵武、周毓英,繳獲坦克24輛、汽車474 輛、各種火炮217 門及其他大量的武器裝備,創造了華東戰場的新紀錄。
被稱作“常勝將軍”的粟裕一生勝仗無數,但他卻尤為看重知名度并不算高的宿北和魯南戰役。正是通過這兩場戰役,山野和華中野戰軍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部隊的裝備也在不斷殲滅和繳獲國軍機械化部隊中出現質的變化。用華野參謀長陳士榘的話說:
更重要的是,陳、粟自此結成了華東解放戰場上的新型搭檔關系。自此之后,珠聯璧合的二人率華野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直至走向最后全國性的戰略決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