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日本時報》7月18日文章,原題:在日本政壇,大米是“第三條高壓線” 如果政客破壞國家的糧食安全,選民就會把他們趕走。在美國,誰碰社會保障議題,誰就觸碰了“第三條高壓線”;而在日本,這根“高壓線”是稻米。任何擾亂高質量國產米以合理價格供應的人,都將自食其果。
在日本,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稻米品種和品牌,其風味與口感的微妙差異受到珍視和推崇。許多日本人一口就能辨別稻米的產地與等級。頂級餐廳和高檔旅館都以使用本地優質大米為榮,游客品嘗地方美食,米飯始終是核心部分。
日本的水稻種植可追溯至2500年前的彌生時代,是神道教最古老的宗教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全國各地的神社仍陳列著居民敬奉的本地稻米與以米釀制的清酒。在日本,談到“糧食安全”,指的首先就是稻米。小麥、玉米和牛肉進口可靈活處理,但國產大米必須無條件保護。即便因與美國的關稅糾紛需進口外國米,日本也會將其用于食品加工或作為對外援助。
然而,日本的大米生產體系正面臨嚴峻挑戰。大量稻農已超過65歲,且缺乏接班人;多數農地規模過小,難以支撐自動化與AI技術的投資。為保障農民基本生計,日本政府長期設定大米價格,避免農民破產,但也無法讓其致富。過去還推行“減反政策”,即補貼農民減少水稻種植面積、讓土地休耕或改種其他作物。但該系統缺乏應對氣候變化的彈性,面對暴雨、干旱或高溫年景毫無招架之力。
日本曾依賴龐大的稻米儲備穩定市場價格,維持農民收入。但維系這一制度需要強有力的政治領導,而當前政府顯然力不從心。如今,超市米架空空如也,米價飛漲,正是長期政策失靈的惡果。米價高漲已成選民關注的焦點。首相石破茂任命農林水產大臣小泉進次郎負責改革稻米體系。雖然小泉富有理想,但若操作不慎,可能會摧毀已有2500年歷史的日本稻米文化。
事實上,稻農問題由來已久。隨著日本人口減少與老齡化并行,稻農平均年齡持續上升,早已超過退休線。過去,在貿易壓力下,日本寧愿每年進口75萬噸外國稻米,也不擴大本國種植。日本的農地小而分散,難以形成規模化經營,也無力投資自動化。更荒謬的是,農民被鼓勵“不種稻米”。農業省長期陷于三難困境:既要維持米價低廉,又要保住農民收入,如今更要兼顧“糧食安全”,使得政策難上加難。
然而,與其付錢讓農民不種地,不如鼓勵整合小塊農地、發展規?;洜I,并提供技術與財政支持,推動AI農業。同時,應加快育種研發,培育耐高溫的高品質日本稻米,以應對氣候變化,保護優質產區。改革稻米體系絕非“露臉”的政治表演舞臺。這個“第三條高壓線”,任何人一旦觸碰不慎,后果將極其嚴重。對日本而言,米飯不僅是食物,更是國家的命脈。(作者內藤江戶,立夏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