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6個月后,俄軍開始轉守為攻,另一邊的澤連斯基發現不妙,美國已明顯靠不住。那么,如今俄軍采取了哪些行動?澤連斯基面對困境又是如何應對的?
從前線傳來的消息看,頓巴斯戰線已經進入新階段。俄軍從今年2月起,就對波克羅夫斯克發起圍困,如今已達半年。這半年時間里,烏軍在該方向最多時布防15個旅,但戰線變化不大,形成僵持狀態。直到6月,蘇梅戰線吃緊,烏軍不得不抽調主力救援,導致波克羅夫斯克方向的兵力驟降。此時,俄軍悄然調集中央軍區的主力集群,開始構建攻勢態勢,俄羅斯國防部稱,該方向兵力已達16萬人。
前線實況顯示,烏軍防線正在被俄軍各路突擊部隊分割、擊穿,穿插戰術讓烏軍難以集中兵力阻擋,多個防御節點接連失守,形成防線斷裂的趨勢。這一戰法雖然并不新鮮,但俄軍顯然吸取了過去進攻失敗的教訓,轉為局部集結、靈活機動,避實就虛。
更讓烏克蘭頭痛的是,俄軍在戰術配合上,也開始引入遠程攻擊無人機,用來鎖定烏軍的鐵路運輸系統。以往俄軍使用昂貴的“伊斯坎德爾”導彈對付軍用列車,但收效甚微。現在改為大量出動攻擊無人機,成本低、命中率高,效果更持久。這些無人機不僅打擊烏方運輸系統,也偵察烏軍動向,為地面部隊提供精準火力引導。
無人機戰術的推廣,也意味著俄軍后勤能力和作戰體系在持續優化,雖然戰爭仍處膠著,但俄軍已經逐步掌握主動權。烏軍高層顯然也意識到這一點,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7月以來,已經多次公開呼吁重啟談判,他甚至表示已向俄方提出新一輪對話請求,并準備好領導人級別的直接會面。
分析來看,促使澤連斯基轉變態度還有一個重要因素——美國角色正發生微妙變化。近日,特朗普對俄羅斯發出“50天通牒”,要求俄烏達成停火協議,否則將對購買俄石油國家征收100%關稅,明顯對俄羅斯施壓。但從實際效果看,這一警告更像是政治姿態。
更重要的是,美國的援烏姿態開始淡出,而歐盟尤其是德國開始“接棒”,成為新一輪援助的主力。特朗普明確表示,烏克蘭問題應由歐洲主導,美國要“脫身”。在這種背景下,美國國內甚至出現了討論“更換烏克蘭政府”的聲音。著名調查記者西摩·赫什爆料稱,華盛頓已經就“政權更替”方案達成初步共識,澤連斯基若拒絕下臺,美國將通過手段強行將其流放,而前烏軍總司令扎盧日內是被推舉的接班人選。
這一系列事件也解釋了為什么烏軍開始急于推動談判,因為澤連斯基看得出來,美國這棵大樹,靠不住了。當然,他也沒放棄自救,7月17日,澤連斯基突然宣布完成政府重組,任命新總理,并計劃對安全、外交系統進行全面調整,目的無非是穩定政局,防止被“摘帽”。但這些動作看起來更像臨時補鍋,效果幾何仍難判斷,尤其在烏克蘭大選無限期推遲的背景下,澤連斯基是否還能繼續掌控政權,更多取決于美國是否繼續“容忍”他。
從目前整體局勢來看,俄烏沖突仍在持續升級的邊緣徘徊。雖然沒有出現大規模突襲或新式武器系統的大量部署,但從戰場主動權和談判節奏來看,俄羅斯顯然更占上風。烏克蘭雖然還在抵抗,但內外交困,澤連斯基發現,美國不再是可以依靠的盟友,而俄軍卻已經從“守”轉“攻”,戰局對烏克蘭越來越不利。
可以預見,接下來俄烏雙方或許還會進行一輪談判,但這種談判若無法解決核心矛盾,只會成為暫時止血的緩兵之計。而一旦戰局再有劇烈變化,例如烏軍防線大面積崩潰,或者澤連斯基被迫下臺,整個沖突格局將出現新一輪洗牌。
如今,沖突已經進入第四個年頭,國際社會疲憊、當事雙方倦戰,身處中間的美國,則在權衡“怎么退出得更體面”。而澤連斯基眼前的問題,不只是如何守住城市,更是如何保住位置。這一仗,到底該怎么收場?或許,是擺在各方面前的一道難題,但說到底,最終沖突還是要在談判桌上解決,就看那時候誰的籌碼更重一些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