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撐桿跳運動員在跳躍前,桿子會讓桿子瞬間彎曲成弧線,這并非桿子質量不行,而是運動員為了創(chuàng)造更高記錄主動這么做的。
這到底是為什么?彎著的桿子真能爆發(fā)出更大的能量嗎?
壓彎的桿子
1963年加州大學實驗室里,材料學家弗蘭克·霍夫曼用一臺液壓機緩緩壓彎一根玻璃纖維桿。
當壓力達到臨界點時,桿子突然爆發(fā)出驚人的回彈力,將50公斤的配重塊彈射到6米高空,這個意外發(fā)現(xiàn)徹底改變了撐桿跳的歷史進程。
早期的撐桿跳選手使用筆直的山胡桃木桿時,世界紀錄長期徘徊在3.3米左右,1950年代,工程師們才發(fā)現(xiàn)彎曲桿子蘊含的神奇力量。
烏克蘭運動員謝爾蓋·布勃卡在1985年使用新型玻璃纖維桿創(chuàng)造6米紀錄時,高速攝影顯示,桿子彎曲時儲存的彈性勢能達到3000焦耳,相當于將70公斤人體額外拋高1.5米的能量。
這種“彎弓射箭”效應,讓現(xiàn)代選手比直桿時代多獲得40%的高度增益。
彎曲的桿子允許選手,采用更符合生物力學的“C形起跳”,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
法國選手皮埃爾·基農演示了完美示范,起跳時桿子彎曲成120度弧形,讓他像被彈弓發(fā)射般掠過橫桿,這種動作在竹竿時代會導致桿體斷裂。
2016年里約奧運會器械檢測報告顯示,現(xiàn)代碳纖維桿最大可彎曲160度而不折斷,韌性足以承受運動員體重3倍的沖擊力,相比之下,1940年代的金屬桿在彎曲30度時就會永久變形。
但早期選手使用日本進口的紫竹竿,最長達5.2米,1936年柏林奧運會上,美國選手厄爾·梅多斯帶著6根備用竹竿參賽,因為潮濕天氣會讓竹竿變脆,那年有17位選手因斷桿退賽。
而蘇聯(lián)選手弗拉基米爾·布拉金,首次使用鋁合金桿參賽,卻在決賽中遭遇恐怖事故。
桿子在4.2米高度突然斷裂,尖銳的金屬斷面劃破他的大腿動脈,這場災難促使國際田聯(lián)緊急修訂器材安全標準。
不同的是,美國選手弗雷德·漢森,在東京奧運會使用第一代玻璃纖維桿奪冠。
他4.8米的成績比上屆冠軍高出28厘米,其他選手抱怨這是“科技興奮劑”,但新材質展現(xiàn)的潛力已不可阻擋。
比如東京奧運會上的撐桿,采用NASA技術開發(fā)的碳纖維-石墨烯復合材料。
德國選手博·拉爾斯手中的桿子僅重2.1公斤,卻能儲存比傳統(tǒng)玻璃纖維多15%的能量,這種材料最初用于火星探測器太陽能板支架。
還有2023年世界田徑錦標賽上,瑞典選手阿爾芒·杜普蘭蒂斯使用內置傳感器的撐桿,桿體內的微型芯片會通過振動反饋提示最佳彎曲點,誤差不超過0.3秒。
于是一個意大利品牌專門研發(fā)“肌腱桿”,模仿獵豹脊椎結構設計,它的波浪形纖維層能在彎曲時自動調整應力分布,就像貓科動物騰躍時的脊柱變形。
2024年巴黎奧運會,還首次采用溫感變色撐桿,桿體表面的熱致變涂料會隨溫度改變硬度,藍色表示最佳性能區(qū)間(18-22℃),紅色警示危險低溫(<10℃可能脆裂)。
甚至1988年漢城奧運會前,蘇聯(lián)代表團曾秘密測試含鈦合金的“超級撐桿”,這種能彎曲180度的實驗品因可能刺穿選手手掌而被禁用,它的設計圖現(xiàn)在保存在洛桑體育博物館。
但桿子只是一個工具,撐桿跳選手要取得好成績,還得根據(jù)自身體重和彈跳力,選擇不同硬度的桿子,因為選錯桿子的后果會很嚴重。
運動員和器材的完美結合
2019年多哈世錦賽熱身區(qū),瑞典神童阿爾芒·杜普蘭蒂斯正進行著神秘儀式。
他將五根不同顏色的撐桿排成扇形,依次按壓測試彎曲度,這個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后藏著撐桿跳最危險的生存法則,選錯桿子,輕則失獎牌,重則進醫(yī)院。
可現(xiàn)代撐桿的硬度標號,卻像一組加密語言,讓一些人很難看得懂。
比如美國品牌Pacer的"185-6.0"表示,這根4.8米長的桿子需要185磅(84公斤)的沖擊力,才能達到最佳彎曲。
這相當于一個精確的物理公式,選手體重(kg)×起跳速度(m/s2)=桿子硬度指數(shù)。
2020年東京奧運會前,德國生物力學團隊發(fā)現(xiàn)驚人規(guī)律,女子組頂尖選手普遍使用比標準推薦更軟5%的桿子。
就像用弓箭射擊,女性選手的助跑速度稍慢,需要更易彎曲的桿來補償動能。
中國選手姚捷的選桿秘訣更玄妙,他會在賽前24小時用桿子輕敲地板三次,聽回響頻率,像買西瓜判斷成熟度,沉悶聲太軟,清脆聲太硬,要找到那個完美的“嗡”聲。
和中國不同,澳大利亞選手史蒂夫·胡克帶著教練推薦的195硬度桿登場,三次試跳,桿子幾乎沒彎曲,最終成績比訓練時低40厘米。
而法國名將雷諾·拉維勒尼的桿子,在5.92米高度突然過度彎曲,高速攝影顯示,桿體彎曲度達到危險的150度(安全極限130度),導致他在下落時被反彈的桿子擊中背部,造成三節(jié)脊椎骨裂。
巴西選手蒂亞戈·布拉茲的遭遇還不一樣,他的碳纖維桿在15℃低溫中變硬12%。
當他按常溫習慣起跳時,桿子像鋼筋般拒絕彎曲,整個人垂直砸進海綿坑,廠商后來承認,產品手冊第27頁確實寫著溫度系數(shù)修正表,但沒人會看完。
這些悲劇出現(xiàn)后,研發(fā)人員也推出更多黑科技,比如杜普蘭蒂斯的智能桿箱藏著未來科技。
它內置的微型稱重儀能,在30秒內完成桿體振動頻率分析(精度達0.1赫茲)、環(huán)境溫濕度補償計算、運動員當日體重肌肉狀態(tài)掃描三項關鍵檢測。
2023年布達佩斯世錦賽上,這套系統(tǒng)幫他避開重大失誤,熱身時警報響起,檢測到右手握力下降7%,建議換用低5磅硬度的備用桿,最終他險破世界紀錄。
日本開發(fā)的“虛擬桿庫”也很實用,選手戴上AR眼鏡后,能用數(shù)字投影測試不同硬度桿的模擬效果,早稻田大學實驗顯示,這套系統(tǒng)將選桿失誤率降低63%。
不光是現(xiàn)代科技手段,老一輩人的經(jīng)驗,也在保護著運動員的安全,比如老教練們口耳相傳的“三色法則”。
色標簽桿(安全區(qū)),適合90%常規(guī)比賽,黃色標簽桿(風險區(qū)),適合大風天或低溫使用,而紅色標簽桿(禁區(qū)),除非生死關頭絕不動用
但美國傳奇選手布勃卡,就有根著名的“魔改桿”,他在1994年將標準桿截短15厘米,用砂紙打磨握把區(qū),甚至偷偷加貼了0.3毫米厚的碳纖維片。
這根違規(guī)桿助他18次打破世界紀錄,直到2000年才被國際田聯(lián)封存。
根彎曲的桿子從來不只是工具,而是運動員的伙伴,每一根桿子能發(fā)揮怎樣的作用,還取決于人類怎樣智慧地使用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