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奧運體操選手在杠上動作優雅富有美感,可運動員賽前卻普遍要做出“舔杠”這樣的動作,不同國家對這件事的看法還不一樣。
“舔杠”的動作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嗎?是符合規定的嗎?
運動員賽前舔單杠
2016年里約奧運會體操賽場,攝像機捕捉到一個耐人尋味的畫面,德國名將法比安·漢布欽在單杠決賽前,突然俯身用舌頭輕舔了一下手掌。
這個看似怪異的動作,在體操界卻是一個公開的秘密——“舔杠”傳統。
20世紀60年代,蘇聯體操隊傳奇教練亞歷山大·季托夫注意到,運動員在緊張時會不自覺地舔嘴唇。
一次訓練中,他的弟子在無意識狀態下舔手后抓杠,意外發現動作完成得異常穩定。
就像貓在捕獵前會舔爪子一樣,唾液中的某種成分確實能提供瞬間的超強抓握力,這個發現很快在東歐體操界流傳開來,成為許多選手的賽前“儀式”。
歐美選手更傾向于公開這個習慣,美國體操女王西蒙·拜爾斯曾在采訪中坦言,就像棒球手吐口水一樣自然,這是他們身體本能的選擇。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英國選手克里斯蒂安·托馬斯甚至在鏡頭前完整展示了“舔手、搓手、抓杠”的標準流程。
亞洲選手表現得更為含蓄,日本體操名將內村航平從未在公開場合承認這個習慣,但慢鏡頭顯示,他在2015年世錦賽前有細微的舔手動作。
中國體操隊前隊醫周大夫透露,的運動員更依賴鎂粉,但某些關鍵時刻,這個“小技巧”確實存在。
俄羅斯隊就比較有趣了,教練組公開譴責這個“不衛生的習慣”。
但2019年斯圖加特世錦賽上,攝像機仍捕捉到至少三名俄羅斯選手的舔杠動作,俄羅斯體操協會發言人 賽后解釋,這是運動員的個人選擇。
現實情況卻是,“舔杠”真的有效,2018年,德國科隆體育大學進行了一項專門研究。
科學家們發現, 唾液中含有的黏蛋白能在接觸空氣后迅速形成一層薄膜,提供約0.4的摩擦系數(干燥手掌為0.3,專業鎂粉為0.6)。
這種效果極其短暫,最佳作用時間僅有10-15秒,但過度使用會導致反效果,因為殘留的唾液會使杠面變得濕滑。
這就像走鋼絲,必須在極度干燥和過度濕潤之間找到完美平衡點,這一點很難被做到。
就像2019年斯圖加特世錦賽上,巴西選手阿瑟·馬里安諾因舔杠過于明顯,導致后續選手投訴杠面打滑,國際體聯不得不臨時中斷比賽清潔器械。
還有2021年東京奧運會,組委會出于安全考慮,在體操器械旁放置了“禁止吐痰”的警示牌。
這些年,年輕一代選手開始改變這個習慣,2022年利物浦世錦賽冠軍、日本選手橋本大輝表示,現在的防滑劑已經足夠先進,不需要依賴原始方法。
但傳統仍在延續,2023年安特衛普世錦賽上,攝像機依然捕捉到至少7名選手的舔手動作,因為運動員站在器械前,會不自覺地做那些讓你感到安心的事,哪怕只是心理作用。
但國際體操聯合會對這個行為有明確規定,比賽中還出現過一些因“舔杠”引發的爭議事件。
體操賽場上的唾液
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體操器械上的唾液就像游泳池里的氯氣一樣,是個“大家都知道但沒人明說”的存在。
1987年FIG技術委員會的一份內部備忘錄中,時任主席尤里·季托夫表示,他們收到越來越多關于器械衛生的投訴,但現行規則對這件事只字未提。
這種情況在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達到頂峰,蘇聯解體后的獨聯體代表隊帶來了一批習慣性“舔杠”的選手,導致單杠項目比賽時,工作人員不得不每5人一組后就擦拭器械。
2000年悉尼奧運會出現了轉折,澳大利亞衛生部門強硬要求FIG必須解決“唾液傳播疾病的風險”。
在賽前技術會議上,FIG首次在《器械標準》第3.2條加入模糊規定:“運動員不得故意污染比賽器械。”
但德國隊教練沃爾夫岡·漢布欽在會議上提出質疑,如果舔手掌算污染,那么流汗是不是也該禁止?
最終FIG采取了折中方案,允許賽前舔手,但禁止直接舔器械,這個“漢布欽妥協案”創造了體育史上最奇怪的規則之一。
這些規則卻并未阻擋一些事狀況的出現,2014年,諾如病毒在挪威體操世錦賽期間爆發,導致23名運動員出現腸胃癥狀。
疫情調查報告明確指出,唾液接觸是主要傳播途徑之一,FIG醫療委員會主席維羅妮卡·伯蒂博士表示,他們終于有科學依據來終結這個爭論了。
2015年版《技術規程》新增第12.8條規定,任何故意將體液(包括唾液)接觸器械的行為,都將導致該輪得分扣除0.3分。
為配合新規,FIG還研發了"即時清潔系統"——工作人員攜帶含乙醇的納米纖維布,能在30秒內完成器械消毒。
新規實施后,運動員們很快找到了對策。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攝像機捕捉到俄羅斯選手大衛·貝爾雅夫斯基的“偽裝戰術”。
他假裝咳嗽捂嘴,實則快速舔手。這個動作如此隱蔽,直到慢鏡頭回放才被發現。
2019年斯圖加特世錦賽,巴西選手阿瑟·馬里安諾在完成一套完美的單杠動作后,裁判通過錄像回放發現他賽前有舔手動作,最終扣除了0.3分。
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他失去獎牌,巴西體操協會不認同這個結果,還進行過長達半年的上訴。
在這些公開爭議背后,還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德國隊隊醫偷偷在鎂粉里添加食品級增稠劑,模擬唾液黏性,這個“秘方”直到2012年才被檢測出來,但當時尚未違規。
2017年蒙特利爾世錦賽上,烏克蘭選手奧列格·維爾尼亞耶夫因緊張過度,舔杠時不小心咬破舌頭,血染單杠導致比賽中斷一小時,這個意外促使FIG在器械旁強制配備止血包。
甚至2022年利物浦世錦賽,英國選手杰克·賈曼在完成動作后,杠體上明顯可見唾液殘留。
當裁判準備扣分時,他的教練立即抗議,表示那是汗水,FIG不得不啟用新研發的“唾液快速檢測試紙”,結果呈陰性,因為賈曼使用了特殊配方的運動飲料來制造假象。
我們禁止的是唾液,不是運動員尋求心理安慰的本能,當最后一個體操運動員停止下意識舔唇的那一刻,這項運動就真正進入了無菌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