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趁著年假和調休,走了不少地方。從嶺南的騎樓老街到塞北的古城墻,從湖畔的小鎮到峽谷的村落,漸漸悟出一個道理:旅行這件事,越純粹越自在……尤其在要不要見外地老同學和老朋友這件事上,踩過幾次坑,才慢慢明白那些過來人的勸誡并非無的放矢——不是人情涼薄,而是長期不聯系的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節奏,強行交織,讓旅程變得不純粹
第一種體驗:被“安排”的旅途,成了隱形的應酬
幾年前到蘇州的旅行經歷,至今想起來還覺得累。上了年紀后,總覺得“念舊”是件體面事,聽說大學時同系的好友定居在蘇州,立刻翻出通訊錄打了電話。電話那頭的熱情隔著聽筒都能溢出來,“你可算來了!必須住我家,客房早給你收拾好了!”盛情難卻,我拎著行李箱住進了她家園林式小區。
可放下行李的當晚,這份感動就打了折扣。她先生泡著碧螺春坐在茶桌旁,打開地圖開始規劃行程:“明天六點半就得起,拙政園得趕在旅行團前面進;上午逛完獅子林,中午去平江路吃松鼠桂魚,我已經約了老同事王哥和陳姐,他們對蘇州的掌故門兒清,正好給你當導游;下午去山塘街,晚上我發小開的評彈館新來了位名角,帶你去聽聽……”
我攥著背包帶想插話,說自己其實想找個河邊茶館發發呆,看看本地人搖著船經過,但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畢竟人家一片好心,總不能掃了興。
第二天清晨被鬧鐘叫醒時,窗外的天剛泛魚肚白。跟著他們擠在拙政園的人群里,聽著王哥講園林的造景巧思,看著陳姐對著太湖石連拍帶錄,我手里的相機舉了又放,連好好看一眼晨露沾在荷葉上的功夫都沒有。中午的飯局更是熱鬧,推杯換盞間全是“當年宿舍”“現在工作”,我像個局外人,努力擠出笑容附和,心里卻在盤算民宿的退訂政策。
第三天實在撐不住了,謊稱腸胃不適睡了個懶覺,醒來時已近中午。好友端著粥進來,語氣里帶著明顯的失落:“你這趟來不就是玩的嗎?怎么還總睡覺?我特意托人訂了陽澄湖的大閘蟹,晚上還有個同學聚會……”
那一刻突然醒悟,這哪里是旅游,分明是一場被包裝成“敘舊”的應酬。她要的或許是“我招待了老同學”的體面,而我期待的不過是“隨便逛逛”的松弛。最后找了個“突然接到公司急事”的借口,灰溜溜搬回了之前看好的民宿。在民宿的露臺上曬著太陽喝花茶的下午,才真正有了“在蘇州”的實感。
后來跟朋友聊起這事,她笑我太較真:“人家是好意。”可好意若是成了負擔,反倒不如客氣的距離。旅行的意義本就是逃離日常的束縛,誰愿意在千里之外,又鉆進另一個被安排好的牢籠?
第二種體驗:時間是把篩子,早已篩出不同的人生軌跡
去年深秋在重慶,又撞上了類似的尷尬。大學一起刷題熬夜、分食一袋方便面的同窗,畢業后隨愛人去了重慶,二十多年沒見,微信里聊得熱絡,說好了“一定要見一面”。我特意提前訂了解放碑附近的火鍋店,想著邊吃毛肚邊聊當年的糗事。
推開包間門,看到她的瞬間有些恍惚——當年扎著高馬尾、笑起來露出梨渦的姑娘,如今留著齊肩短發,穿著合身的風衣,說話時習慣性地扶一下眼鏡。剛坐下,她就打開了話匣子,卻不是我期待的青春回憶。
“我家孩子明年要中考,補課費貴得離譜,光數學一對一就一小時三百;老公最近在競選部門主管,天天陪客戶喝酒;你看我這腰椎,天天疼得直不起身,上周去做推拿碰到老鄰居,她家閨女在醫院……”她語速飛快地說著,眼神里滿是生活的瑣碎。
我試著打斷,講起在青海旅行時,遇到藏族同胞邀請我們喝酥油茶的趣事,她愣了一下,隨即指著菜單說:“你家陽臺封的是哪種玻璃?我家最近想封陽臺,糾結是選雙層中空還是夾膠的。”
空氣突然安靜下來。窗外的陽光斜斜地照在紅油火鍋上,我看著她眼下的淡青,突然意識到:我們早就不是能在教室后排偷偷傳紙條的伙伴了。她的世界里是孩子的成績單、老公的晉升路、家里的開銷賬,而我的生活里是民宿的夜景、徒步的山路、陌生城市的老菜場。不是誰變了,而是二十多年的時光,早已把我們推向了兩條平行線。
那頓飯吃得漫長又尷尬,埋單時搶著付錢的拉扯,反倒更像一種形式主義。走出餐廳時她塞給我一袋陳麻花:“這是磁器口最地道的,你帶路上吃。”我謝過她,看著她轉身匯入解放碑的人流,突然明白:有些友情只適合留在回憶里,強行打撈上岸,剩下的只有彼此的陌生。
后來在洪崖洞逛時,收到她的微信:“下次來提前說,我讓老公給你訂江景酒店,比民宿舒服。”我回了句“謝謝”,卻知道大概率不會有“下次”了。
第三種體驗、真正的惦念,值得一場專程奔赴
并非所有舊友相見都是如此。去年春天特意去昆明見大學室友,卻收獲了最好的體驗。出發前半個月就發消息:“下月初想去昆明吃碗過橋米線,你要是有空,咱們約個下午茶?”室友秒回:“周三下午兩點,翠湖邊的茶館,我占好臨窗的位置。”
沒有客套的住宿邀請,沒有密集的行程安排。那天下午我慢悠悠逛到茶館,室友已經泡好了普洱茶,桌上擺著一碟鮮花餅、一碟酸角糕。我們從當年圖書館占座的趣事聊到如今的生活,她說每周三都會來這里看海鷗(季節合適時),我說上個月在貴州看到了像綠寶石的梯田。三個小時的時間,陽光從窗沿移到桌心,茶喝淡了續上,話沒說完就接著聊,沒有誰催誰,也沒有誰遷就誰。
臨走時室友送我到路口,揮揮手說:“你逛你的,我回我的,下次想聊天了再約,不用特意為我繞路。”那一刻突然懂了:真正的情誼從不需要“順道看看”的敷衍,若是真放在心上,自然會留出專門的時間,奔赴一場不被旅途裹挾的相見。
這兩年走的地方多了,越來越喜歡旅行時的“孤獨感”——在陌生的巷口看晚霞,在街邊的小館聽鄰桌擺龍門陣,在山頂等一場不確定會不會來的云海。這種不被打擾的自由,才是旅行最珍貴的饋贈。
那些散落在各地的老同學、老朋友,就像相冊里的舊照片,偶爾翻到會會心一笑,但不必非要塞進當下的生活里。畢竟,旅行是為了看風景,而不是為了完成“見故人”的任務。若真想念了,大可以買張單程票,說一句“我就是來看看你”,那樣的相見,才不負當年的情誼,也不負當下的真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