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財經APP獲悉,IDC發文稱,2024年,我國水利建設投資創歷史新高,實施水利工程項目4.7萬個,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3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2.8%,其中智慧水利相關項目占比顯著提升。國家全面推進流域、水網及工程的數字孿生建設,擴大數字孿生技術在水利領域的覆蓋范圍和應用深度,確保每條河流、各級水網和每座工程都能實現全面覆蓋和高精度、高時效的數字映射。
同時,開展“人工智能+水利”專項行動,構建水利大模型的應用框架,打造智能防洪、水網調度、河湖監管、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等一批示范性應用場景。
IDC根據市場分析并結合專家訪談,數據顯示,水利行業信息化投入占比低于此前研究預期,2024年中國智慧水利市場規模達102.3億元人民幣。從競爭格局來看,參與智慧水利建設的科技企業中,慧圖科技、浪潮智慧科技、中水三立在2024年中國智慧水利市場排名前三,山脈科技、艾力泰爾、飛渡科技分列第四到第六位,北京金水、四創科技、科大訊飛等都是此領域的重要供應商。具體詳情請見下圖:
政策及資金支持,為智慧水利市場帶來機會。
“天空地水工”一體化監測感知系統建設。
當前水利感知監測能力不足,據統計超過一半的中小河流無監測設施,中小水庫/堤防安全監測覆蓋率低,流量、水質等監測依賴人工,導致水利行業在數據獲取、分析和應用方面自動化率不高。未來,水利監測感知系統的建設會進一步加大,提升監測感知系統的覆蓋范圍和監測精度,確保數據獲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
數字孿生水利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覆蓋范圍、功能完善度以及與實際業務的融合方面仍有提升空間。數字孿生水利建設還需要進一步做透,加強數據底板建設,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增強對接入數據如航拍數據的處理,將基于機理模型的仿真技術應用于水利數字孿生領域,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數字孿生水利將圍繞監測感知、數據底板、模型平臺和智能應用進行建設。
數據整合與共享。
當前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水利數據整合與共享程度不高,影響了數據的綜合價值利用。未來市場機會包括通過建設統一數據標準,建立“一數一源”機制,推動省市縣三級數據倉共享;進行跨部門聯動,推動不同地區、不同部門之間的水利數據整合與共享,如打通水利與氣象、環保數據接口等。
通過人工智賦能智慧水利。
2025年水利部工作會議強調推動“人工智能+水利”行動,人工智能技術特別是大模型技術采用度逐步提升,實踐方面包括基于水利大模型、水利知識庫,實現水利知識問答、政策解讀、公文助手、信息抽取等功能,為水利行業客戶提供智能服務、辦公輔助和決策支持。
采用國產化設備和模型。
水利部要求加強水利工程質量管控,實現關鍵設備的國產化,比如IT基礎設施、高精度定位、傳感器、監測設備等;在水利模型引擎方面,采用水科院等國產的水文、水動力、水質、管網、調度等專業水利模型,用于流域防洪、城市內澇、水資源調度等復雜場景;在數字孿生方面,加速國產引擎替代國外GIS/游戲引擎等。
IDC中國助理研究總監孫吉峰表示,中國智慧水利行業正步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水利領域的數字化投資比逐步提升,推動感知網絡不斷擴展與完善,依托實時數據采集、算法模型及數字孿生平臺,水資源的調度、管理與監測正加速向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技術提供商應聚焦前沿監測感知技術、數字孿生技術、國產化模型設備更替以及水利大模型等關鍵方向,打造具備持續迭代能力的核心競爭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