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2日電(左雨晴)“在我國監護體系中,成年人監護是銜接未成年人保護與特殊群體保障的核心紐帶,需要延續對弱勢群體的特殊保護理念,又要充分尊重成年人的自主決定權,尤其在農村地區,還面臨著家庭監護功能弱化、專業服務資源匱乏、法治意識淡薄等多重挑戰,因此探索探討農業農村養老法治與監護創新更需要法律制度與實踐探索的雙重發力。”
在19日舉行的第二屆農業農村養老法治暨成年人社會監護創新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執行會長徐建中如是表示。
本次研討會由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聯合主辦,會議聚焦農業農村養老法治與成年人社會監護創新的核心議題,吸引了百余位來自學界、社會機構、研究機構及企業界等代表參會,共同為老齡化背景下的法治保障體系構建與制度創新路徑探索獻智獻策。
中國老齡協會權益保護部主任、一級巡視員劉增瑞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快速發展,“意定監護”制度的價值和意義愈發凸現。所謂“意定監護”,即老年人能夠在心智健全時根據個人意愿和實際條件自主選定監護人并明確監護范圍,維護其作為獨立個體的尊嚴與自由意志。
劉增瑞認為,對于子女不愿意承擔監護責任、家庭成員關系復雜的老年人,“意定監護”提供了法律認可的可靠替代方案。并且,“意定監護”不僅限于親屬,也允許社會組織等作為監護人,這為專業社會力量依法介入,為老年人提供專業化人性化的監護服務開辟了通道。
第二屆農業農村養老法治暨成年人社會監護創新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主辦方供圖。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法律系副教授、博導,北京老齡法律研究會副會長劉建認為,破解農村養老困局需要法治思維引領制度創新,構建以社會照護為核心的新型保障體系。建議修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及配套法規,賦予村民委員會、基層老年協會、專業社會組織等明確的社會照護主體資格,并制定社會照護實施細則,清晰界定照護啟動條件。
比如,老年人失能、失智,無近親屬或近親屬無力監護等等,明確申請與指定的程序、照護職責清單、監督機制和退出機制,確保權責清晰、運行規范;打造專業信賴的照護服務力量,大力扶持農村專業照護服務機構與社會工作組織,提供政策傾斜與資金支持,建立社會照護人資質認證培訓考核與信用管理體系,提升其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水平,確保服務有人做、做得好、信得過。
劉建還指出,要將科技應用納入服務標準與照護職責范疇,建立智慧照護響應機制,重視科技賦能,推廣按照運用智能守環、居家監測設備等適老產品,實現對獨居、高危老人風險預警,建立覆蓋鄉村緊急救援聯動服務,整合村委會、衛生員、志愿者力量,確保一旦發生意外響應迅速處置有效。
《中國成年人監護輿情與現狀分析報告——監護白皮書》發布。 主辦方供圖。
在研討會上,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與北京律維銀齡研究與服務中心聯合發布了《中國成年人監護輿情與現狀分析報告——監護白皮書》(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聚焦社會各界對成年人監護的日益關注,緊扣中國老齡化社會背景,分析了監護制度面臨的現實挑戰,并展望未來提出政策建議,是具有重要現實義務和深遠影響的研究成果。(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