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特朗普上臺后一直在示好,取消技術限制,準備訪華看閱兵,中美關系眼看要回暖了。
可誰知道,還不到一天,國防部和農業部接連出狠招,微軟被逼停用中國工程師,70個博士后直接被炒魷魚,三個月努力一夜回到解放前。
一天之內,政策怎么就變了臉?這種鬧劇背后藏著什么貓膩?那個閱兵臺上的座位還坐得穩嗎?
作者-鹽
24小時大變臉:特朗普的好意被自家人捅了刀
7月18日上午,華盛頓還是風平浪靜。
特朗普的團隊正在忙著籌備訪華行程,商務部剛剛批準了H20芯片對華銷售。
白宮內部傳出消息,總統對中國在芬太尼問題上的配合表示贊賞,這在反毒聲浪高漲的美國算是難得的正面表態。
可到了下午,畫風突變。
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推特上突然發難。
他宣布啟動兩周審查,確保國防部云服務項目里沒有中國工程師的影子。
這話說得相當直白:中國工程師不能碰美國軍方系統,理由是安全風險和間諜擔憂。
消息一出,微軟公司立馬慌了神,趕緊發聲明配合政府審查。
原來微軟有個"數字護衛"計劃,讓美國工程師當監督員。
中國工程師在旁邊指導干活,表面上符合安全規定,實際上漏洞不少。
ProPublica的一篇調查報道捅破了這層窗戶紙,說微軟繞過了國防部的中國工程師禁令。
報道一發酵,赫格塞思立馬跳出來表態。
他不只是在聲明中提到了"中國威脅",還進一步強調當前數字威脅環境的嚴峻性。
幾乎同時,農業部也跟風出招,要解雇來自中國、俄羅斯等國的70多名員工。
這些人多是農業博士后,在美國農場和實驗室搞研究。
農業部說得很直白:維護農業國家安全戰略,怕這些國家竊取美國農業機密。
聽起來冠冕堂皇,說白了就是擔心"國家安全"。
這兩道禁令在24小時內連發,等于給剛有點起色的中美關系潑了盆冷水。
特朗普本來想改善對華關系,可能是為了穩住稀土供應,結果被自己人攪了黃。
華盛頓的分裂癥:總統說東,部下偏向西
這種鬧劇暴露了一個尷尬現實:美國政府就像九龍治水。
總統想緩和關系,部門卻在拆臺,各管各的一攤子事。
從體制上看,這是美國政治的老毛病了。
各部門有相對獨立的決策權,國防部可以以安全為由否決總統的政策傾向。
農業部跟著起哄,說是配合國家安全審查,實際上是怕被說成軟弱。
從利益角度講,這背后有復雜的利益算盤。
軍工復合體不希望對華關系太好,那樣軍費預算就不好申請了。
農業集團雖然想要中國市場,但更擔心技術外流影響競爭優勢。
從政治博弈看,這是鷹派勢力的反擊。
參議員湯姆·科頓迅速插手,公開致信國防部長要求提供中國籍承包商名單。
這些鷹派議員一直對特朗普的緩和政策不滿,趁機給總統下絆子。
媒體監督也起到了催化作用。
ProPublica的報道一出,政府部門必須表態,不然就是對國家安全不負責任。
這種輿論壓力逼著官員們做出強硬姿態,哪怕損害總統的外交努力。
結果就是華盛頓像個躁郁癥患者,情緒說變就變。
上午還在談合作,下午就開始設防,讓外界摸不著頭腦。
這種決策模式的不可預測性,讓任何長期規劃都變成了奢侈品。
美國政策的老毛病:今天握手,明天翻臉
這種政策搖擺在美國外交史上并不新鮮。
回想奧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政策,也是一波三折。
一方面推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試圖在經濟上圍堵中國。
另一方面又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尋求中美合作,態度前后矛盾。
結果TPP最終夭折,氣候合作也隨著政府更迭而中斷,政策連續性完全無法保證。
更早的例子是尼克松政府對華開放。
總統決定訪華,國會保守勢力卻百般阻撓,國防部門也心有不甘。
最終雖然實現了關系正常化,但過程中的內部摩擦消耗了大量政治資源。
這些歷史案例揭示了美國外交的三個頑疾。
首先是外交政策內政化,國際關系成了黨派斗爭的工具。
共和黨支持的政策,民主黨上臺就要推翻,反之亦然。
其次是選舉政治的短視,四年一換屆讓長期規劃變得困難。
政客們更關心下次選舉的選票,而不是十年后的戰略布局。
這種制度設計在國內治理中可能是優勢,在外交領域卻成了劣勢。
第三是媒體監督的雙刃劍效應。
媒體曝光確實能發現政策執行中的問題,但也容易引發過度反應。
一篇調查報道就能引發政策地震,讓原本可以內部協調的問題變成公開危機。
這三個問題疊加起來,就形成了美國外交的"搖擺病"。
政策制定缺乏戰略定力,執行過程充滿變數,可預測性嚴重不足。
一個座位的命運:閱兵臺上的中美博弈
說到底,那個閱兵臺上的座位現在真是懸了。
中國今年紀念二戰勝利80周年,邀請特朗普參加天安門閱兵本來是個積極信號。
這種象征性外交的意義不容小覷,能夠向世界展示兩個大國的合作意愿。
可現在禁令一出,特朗普去北京的可能性大打折扣。
如果他堅持去,會被國內批評對華軟弱,鷹派肯定不會放過這個攻擊機會。
如果他不去,又等于公開承認緩和政策的失敗。
三個月的示好努力付諸東流,中方也會對美方的誠意產生質疑。
這就是典型的進退兩難局面。
從幾種可能的劇本來看,樂觀情況是特朗普力排眾議堅持訪華。
他可能會在內部協調上下更大功夫,說服鷹派這是為了美國長遠利益。
但這需要他付出巨大的政治成本,在中期選舉前未必劃算。
悲觀情況是內部壓力太大,最終放棄訪華計劃。
這樣一來,中美關系可能進入新的冰凍期,雙方的戰略互疑會進一步加深。
經貿合作也會受到沖擊,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面臨考驗。
最可能的現實劇本是在猶豫中錯過最佳時機。
白宮可能會繼續觀望,看看國內反應和中方態度,結果錯過了決策窗口。
這種猶豫不決本身就是一種政策信號,暴露了美方的內在矛盾。
更深層的問題是,這種政策不確定性正在成為常態。
無論是企業還是其他國家,都很難對美國的政策走向做出準確預判。
這種不可預測性本身就是一種戰略劣勢,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和影響力。
從這個角度看,一個座位的命運反映的是兩個大國關系的脆弱性。
在全球化時代,這種關系的不穩定會產生廣泛的連鎖反應。
結語
24小時的政策大變臉,暴露的不只是決策混亂,更是超級大國在復雜世界中的戰略迷茫。
政策一旦成了各方手里的牌,穩定關系就成了奢侈品,折騰將是未來的新常態。
看著這出變臉大戲,你覺得最后誰會笑到最后?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