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還有100多天,如果美國總統特朗普決定高調參與的話,他是否會尋求重啟與朝鮮長期停滯不前的外交?就成了外界最關注的話題。
白宮尚未宣布特朗普是否會參加定于10月31日至11月1日在韓國東南部城市慶州舉行的APEC峰會,但觀察家不排除他參加該活動并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恩互動的可能性。
?——【·特朗普的突然外交傳統·】——?
特朗普在2017年至2021年任美國總統期間,曾三次與金正恩舉行會晤,包括2018年新加坡峰會、2019年河內峰會和同年板門店的即興會面。這種“突然外交”風格在他的執政記錄中尤為突出。
從政治動機看,若特朗普在2025年仍有政治野心(如籌備2028年總統選舉),與金正恩的會面可塑造其“和平締造者”形象,尤其在共和黨內部鞏固支持。
此外,特朗普的外交策略常以“交易藝術”為核心,他可能試圖通過會面緩解朝鮮核導壓力,同時換取朝鮮在經濟制裁解除上的讓步。
不過,朝鮮當前的國際環境已發生變化: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如提供彈藥換取技術)使其對美談判籌碼增加,金正恩可能更傾向于維持現狀而非單方面妥協。
?——【·朝鮮、韓國與俄羅斯的三角關系·】——?
朝鮮并非APEC成員,金正恩不可能以正式身份參會。但歷史經驗顯示,特朗普可能在峰會間隙安排“第三地會面”。這種選擇既符合他對戲劇性場景的偏好,也能規避朝鮮未加入APEC的程序障礙。
不過,韓國作為東道主,其態度至關重要。首爾梨花女子大學朝鮮研究學者指出,特朗普可能在APEC期間突然提議會面,而韓國政府需在維護美韓同盟與避免韓朝關系倒退間權衡。
2025年1月和2月,朝鮮分別試射高超音速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戰略巡航導彈,金正恩強調核遏制力是“維護主權的核心”。這種軍事展示既為應對美韓聯合軍演,也為在談判中增加籌碼。
朝鮮與俄羅斯的合作加深(如派兵參與烏克蘭沖突),可能使其對美經濟援助的需求降低,轉而尋求技術支持。這意味著金正恩可能對特朗普的會面提議持謹慎態度,除非美國在制裁解除或軍事部署上做出實質性讓步。
韓國的立場同樣復雜。世宗研究所專家認為,若特朗普突然會面金正恩,韓國可能陷入被動——既擔心被排除在談判之外,又需維持與朝鮮的對話渠道。
2018年《板門店宣言》后,韓國曾推動朝韓經濟合作,但因美朝談判破裂而停滯。若特朗普在APEC期間采取單邊行動,可能削弱韓國在半島事務中的主導權,引發首爾的不滿。
?——【·潛在影響與挑戰·】——?
若特朗普與金正恩會面,可能產生以下連鎖反應:1.東北亞安全格局的不確定性。
朝鮮核導問題的核心矛盾——無核化與安全保障的交換——仍未解決。特朗普在任期間,美朝雖簽署《新加坡聯合聲明》,但缺乏具體執行路徑,最終導致河內峰會破裂。
當前朝鮮的核能力已顯著提升,若會面僅停留在象征性層面,可能加劇地區軍備競賽。
若特朗普在APEC期間突然會面金正恩,可能被中國視為單方面改變地區現狀,尤其在中美關系因貿易、科技競爭持續緊張的背景下,這種行動可能加劇戰略互疑。
2025年4月,中國在《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第十一次審議大會籌委會上強調“反對雙重標準”,反映出對朝鮮問題“特殊化”的擔憂。此外,若美朝達成有限協議(如暫停部分核試驗換取人道主義援助),可能為伊朗等國提供“先例”,增加全球核治理難度。
特朗普在APEC期間與金正恩會面的可能性,本質上是一場基于個人政治利益與地緣博弈的高風險賭博。
從歷史經驗看,這種突然外交可能帶來短期的輿論紅利,但缺乏系統性的戰略規劃,難以解決朝鮮核導問題的深層矛盾。對于朝鮮而言,與俄羅斯的軍事合作使其對美依賴降低,金正恩更可能將會面視為爭取國際承認的機會,而非實質性讓步。
韓國和中國則需在維護地區穩定與應對外部沖擊間尋找平衡。最終,這場會面的實際影響將取決于各方在關鍵議題(如制裁解除、無核化步驟)上的妥協程度,以及后續執行機制的有效性。若重蹈“金特會”的覆轍,東北亞局勢可能陷入更復雜的動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