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一名男子佩戴金屬項鏈踏入核磁共振室,項鏈瞬間被強大的磁力場吸附,最終導致身亡的新聞,受到眾多人關注。
許多網友紛紛表示:“沒想到會致死。”“有這么嚴重嗎?”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磁共振科主治醫師李淑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推測,該男子可能是因為佩戴金屬項鏈較大,纏繞頸部,導致窒息或頸椎損傷致身亡。
“它像個大磁鐵,磁場是地球磁場的幾萬倍!”李醫生語氣凝重地向記者解釋道,龐大的磁共振檢查機器,本質上是一個超級磁體。
一旦含鐵磁性金屬物品靠近,尤其是進入檢查室核心區域,就會遭遇恐怖的“飛彈效應”。
“像子彈一樣,它會‘嗖’一下飛進去,力量極大。”李醫生描述道。而更常見的險情,則藏在患者家屬的“急切”里。
輪椅、雨傘、硬幣:意想不到的危險清單
令人意外的是,在國內,危險系數最高的并非首飾,而是日常大物件。
“普通輪椅一進去,就會‘啪’吸上去!”
李醫生向記者列舉國內最常見的事故場景:當一位患者還在檢查床上,心急的家屬或護工,已經推著下一個患者的普通輪椅或普通檢查床闖入檢查室內。
這時,巨大的磁力瞬間吸附金屬輪椅或病床,有可能將上面的患者一同吸至機器旁,從而對患者造成傷害。
生活中常見的大物件,也是可能會造成傷害的危險物品。
例如遇下雨天,家屬拎著金屬傘骨的雨傘沖入扶住患者,雨傘脫手飛出,如利箭般直刺磁體中心。
在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磁共振檢查室內,記者看到,檢查機器內部有不少刮痕。
這些刮痕,就是另一種較為常見的可能被吸附的物品:硬幣,鑰匙。
李醫生坦言,在清理機器時,“發現最多的就是硬幣和鑰匙”。患者自以為掏空口袋,微小金屬物卻常被遺漏。
一旦靠近磁體,這些“漏網之魚”便緊緊吸附在磁體最深處的核心位置。“雖然傷害案例較少,但也有風險。”
假牙、文身、膏藥:這些物品比你想象的更危險
除了明顯會被吸入的物品,李醫生還澄清了幾大常見誤區:
假牙安全嗎?
可摘取的金屬假牙必須提前取下。
但固定式金屬牙套或種植體,因牢固附著且金屬量小,不會被吸入,不過可能造成局部發熱不適,或干擾頭部檢查圖像(如產生偽影)。
文身、文眉有危險?
文身、文眉的顏料常含氧化鐵等金屬成分。
雖不會“飛”出傷害人體,但檢查時可能導致皮膚局部發熱、刺痛,并影響成像質量。
膏藥、磁療衣也是禁忌?
貼于檢查部位的膏藥(含金屬成分)、宣稱有保健作用的磁療內衣,同樣產生嚴重偽影。必須提前將膏藥揭下,以及更換純棉無金屬衣物。
百密仍有一疏:安全紅線如何守牢?
盡管醫院防護層層加碼——檢查前詳盡告知、墻上張貼醒目的禁入物品圖示、配備專用無磁輪椅和檢查床、設置安全隔離區、在室內提供儲物臺保管鑰匙手機等小件,物品被機器吸入造成的風險仍未完全消散。
“百密一疏”,李醫生坦言,緊急情況下家屬“拎著包慌慌張張沖進來”的場景仍時有發生。最核心的防線,始終是認知與警惕。
(機器里的刮痕)
對此,李醫生發出鄭重呼吁,以下物品絕對禁止帶入磁共振檢查室:
所有含鐵磁性金屬物品:項鏈、耳環、帶金屬扣/拉鏈的衣物、硬幣、鑰匙、打火機、腰帶、手表(尤其是機械表)、輪椅、拐杖、氧氣瓶等。
電子及磁卡類:手機、銀行卡、身份證、門禁卡等(會被消磁)。
易忽略物品:膏藥、磁療衣物、含金屬粉末的化妝品等。
此外,如果體內置有金屬,也要提前向醫生說明。
“隨著科普越來越普及,大部分患者都能理解配合。”李醫生強調,安全這根弦,需要醫患共同繃緊。
畢竟,在相當于地磁數萬倍的超級磁力面前,一枚被遺忘的硬幣,一把匆忙帶入的雨傘,都可能帶來傷害。敬畏科學規程,實則是守護不可重來的生命。
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侯冰玉 實習生 李梓萱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