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一男子花了10年,撿了600多塊蛟河橄欖石,專家卻建議上交做研究,但他一句話讓專家啞口無言:“你說上交就上交?怎么不見你把家里的東西上交國家?
現(xiàn)居河南的李先生,最喜歡收藏石頭,特別是收藏了六百多塊蛟河橄欖石。
一天,幾位地質(zhì)專家來到李先生家,希望能看看他的蛟河橄欖石,以便研究。
專家上門請求觀賞自己的心愛之物,李先生有種遇到知音的欣喜。
他爽快地拿出自己最滿意的幾塊蛟河橄欖石遞給專家,說:“盡管研究。”
專家們研究一番后,露出了驚喜的表情,他們滿懷期待地對李先生說:
“這些蛟河橄欖石品相非常好,研究價值極高,你能不能捐獻給國家?”
一聽這話,李先生立刻變了臉:“人家出高價我都沒賣,捐給國家就更別想了。你們馬上離開!”
幾位專家無奈地走了,他們其實還特別想知道,李先生到底是從哪兒弄到這么多高品質(zhì)的蛟河橄欖石的。
一、愛上寶石純屬偶然
李先生原本是一名牙醫(yī),工作和家庭都在天津。他后來搬到河南居住,全是為了蛟河橄欖石。
他和別人合伙開了一家診所,收入不錯。有了兒子后,李先生工作起來廢寢忘食,一心想給兒子多掙些家產(chǎn)。
一天,李先生給一位熟客看牙時,突然一個趔趄,差點暈倒。
那位熟客趕緊起身扶住他說:
“李醫(yī)生,你這真是要錢不要命啊。累成這樣把身體搞垮了,以后還怎么照顧兒子。”
“唉,還不是因為牙醫(yī)這行競爭壓力太大,我也是沒辦法。其實我身體還行,休息幾天就沒事了。”
李先生有些無奈地對熟客笑了笑。
“如果你真要休息幾天,不如去河南徒步旅游。這幾天我和幾個驢友要去河南徒步,要不你跟我們一起?”
“哦?這種放松方式倒是不錯,我和你們一起去。”
一聽說徒步旅游,李先生頓時來了興趣——他還從沒體驗過長途徒步旅游呢。
完全徒步時間不允許,李先生一行人先坐車到河南北部,再徒步向河南中部前進。一位河南的驢友跟他們介紹,這一路山水秀麗,有些山上還有漂亮的小石頭。
這時候的李先生,對什么漂亮的小石頭完全不感興趣,他根本沒料到,沒過多久,自己的一生會深陷在這些小石頭中。
走到一處山路時,李先生確實被山里的景色吸引了。但他長期缺乏鍛煉,在同行的驢友中體力最差,沒走多遠就喊起來:“走不動了,歇一下、歇一下。”
驢友們招呼大家停下來,有的喝水,有的拍照。
李先生坐在路邊的一塊大石頭上,一邊喘氣一邊四處張望。
就在這時,他身旁的巖石縫里,一道綠光吸引了他的目光。他顧不得疲勞,起身走近,想看看是什么東西在陽光下閃耀出迷人的綠光。
那是一塊綠色的小石頭發(fā)出的綠光,李先生從來沒見過這么漂亮的小石頭。其他驢友見他一臉驚喜,都好奇地圍了過來。
“這就是我跟你們說的那種小石頭。”那位河南的驢友得意地說。
“李先生這么喜歡這石頭,我們干脆幫他挖出來吧。”
驢友們說干就干,拿出工具幫李先生把石頭挖了出來。李先生把石頭拿到山泉里洗干凈,再一看,石頭更加晶瑩剔透,讓他愛不釋手。
一位對礦石略懂的驢友看清李先生手中的石頭后,十分肯定地告訴他:“這是蛟河橄欖石。”
二、愛石成癮
蛟河橄欖石主要產(chǎn)于吉林蛟河地區(qū),因此得名,但這種橄欖石在其他地方也有分布,比如李先生得到的這塊,就產(chǎn)自他路過的這座山。
得到心愛之物后,李先生像滿血復(fù)活一樣,又繼續(xù)踏上了徒步之旅。
途中,他的腳被什么東西硌了一下,低頭一看,竟然又是一塊蛟河橄欖石。看來河南的一些山里也盛產(chǎn)這種石頭。
李先生滿心歡喜地把這塊石頭洗干凈收好。回到天津后,他拿著石頭找懂寶石的朋友鑒定,朋友告訴他這確實是蛟河橄欖石。
“蛟河橄欖石是制作高檔珠寶首飾的原材料,能賣個好價錢,要不要我?guī)湍懵?lián)系買家?”
“算了,還是自己留著把玩吧。”
李先生猶豫了一下,還是舍不得賣。
這兩塊蛟河橄欖石,在李先生心里點燃了對蛟河橄欖石極度熱愛的火焰。
以前他是個工作狂,去了一趟河南后,就變成了“石頭狂”。為了得到更多的蛟河橄欖石,他經(jīng)常丟下工作往河南跑。
每次從河南回來,他又把大量時間花在把玩蛟河橄欖石上。
妻子對蛟河橄欖石漸漸有了怨氣,覺得它就像“第三者”,把李先生的魂都勾走了。
李先生對妻子的不滿毫不在意,甚至還瘋狂地提出,要為這個“第三者”舉家搬到河南。
為了達到目的,他費盡口舌勸說父母和妻子,最終真的說服一家人搬到了河南。
他的妻子以為,到了河南,李先生不用再為了“第三者”跑遠路,就能多花點時間在工作和照顧家庭上。
沒想到,搬到河南后,李先生對蛟河橄欖石更加癡迷,甚至連工作都辭了。兒子的生活和學習,他更是完全不管。
家里的生活全靠以前的積蓄和妻子上班維持,妻子辛苦工作一天回來,還要承擔所有家務(wù)。
妻子對這樣的日子忍無可忍,鬧著要離婚,李先生這才去上班。
也幸虧他有牙醫(yī)的手藝,不然丟了工作搬到河南,想再找份工作可就不容易了。
李先生“石癡”的名聲在當?shù)貍鏖_后,不少喜歡寶石的人找到他,想出高價買他的石頭。
他的這些石頭只花了時間成本,高價賣掉就能凈賺,但他愛石成魔,不管對方出什么價,都不肯賣。
三、尾聲
地質(zhì)專家慕名而來,可一提到捐獻,就被李先生趕了出去。
有人說,自然界的一草一木都屬于國家,李先生撿來的石頭,國家需要,他就必須捐。
面對專家“為國奉獻”的勸說,李先生反問道:“你說上交就上交?怎么不見你把家里的東西上交國家?
李先生的質(zhì)問直指核心:為何要求個人無償奉獻,卻回避合理補償?
然而從法律層面上看,《礦產(chǎn)資源法》規(guī)定,未取得采礦許可證擅自采礦屬違法,但李先生是 “撿拾” 非 “開采”,行為定性存疑。
從道德看,專家強調(diào)“科研價值”卻未尊重個人財產(chǎn)權(quán)。這種“道德綁架”式勸說,反而加劇了公眾對“公權(quán)越界”的擔憂。
事件曝光后,輿論呈現(xiàn)兩極分化。支持者認為,橄欖石屬國家資源,個人無權(quán)獨占;反對者稱李先生勞動所得且未破壞環(huán)境,上交應(yīng)基于自愿。
更有網(wǎng)友調(diào)侃:“若專家家中藏有文物,是否會主動上交?”這種質(zhì)疑折射出公眾對“公共利益”話語權(quán)的警惕。
事件暴露制度短板:礦產(chǎn)權(quán)屬界定不清,“撿拾” 與 “盜采” 界限模糊;補償機制缺失;公眾參與渠道不暢,科普不足,導(dǎo)致公眾對礦產(chǎn)價值認知有限。
如果情況確實如此,那么李先生拒絕捐獻也沒什么問題。
如今,600余塊橄欖石仍被李先生深藏。
這場風波留給我們的,不僅是“該不該交”的爭論,更是對制度溫情的呼喚——當個人權(quán)益與國家利益碰撞時,唯有以法為據(jù)、以理服人、以情動人,方能避免“雙輸”,實現(xiàn)“互利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