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末盛夏,重慶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雅江鎮紅星村的田野里,一壟壟辣椒植株整齊排列,飽滿的“石柱紅”辣椒掛滿枝頭。村民們穿梭其間,麻利地采摘著這些“紅火”的果實。誰能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辣椒地,六年前還是一片撂荒地。
“發展產業不是要做得全,而是要做得精,要持之以恒、久久為功。”來自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重慶秀山支行的駐村第一書記黃誠已扎根紅星村六年。近年來他帶頭引進發展的辣椒種植產業,帶領村民唱響“產業致富經”。
雅江鎮紅星村的辣椒種植基地。
困境
從黃精到辣椒的產業突圍
紅星村兩面環山,民舍沿著山腳形成的溝渠一路延伸。初到紅星村時,黃誠看到的是一片蕭條的景象:土地撂荒嚴重,村里產業匱乏,年輕人紛紛外出務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
“村民都想在村里發展產業,把撂荒地用活用好。”經過半個月的走訪調研,黃誠摸清了村情,他決定從產業入手。
2019年,黃誠帶領村民流轉土地442畝,種植黃精。秀山是中藥材種植大縣,這本是個穩妥的選擇。然而,2022年,一場極端干旱天氣讓這個還沒見到收益的產業“夭折”了。
“看著枯死的黃精苗,村民們眼中的失望深深刺痛了我。”黃誠坦言,那段時間他常常整夜睡不著覺,反復思考著紅星村的出路。“必須發展時間短、見效快、技術門檻不高、銷售有保障的產業。”帶著這樣的標準,他跑遍了周邊區縣的農業企業。
2023年初,與秀山縣秀辣綠色供應鏈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的合作為紅星村打開了新局面——種植“石柱紅”辣椒。
黃誠指導村民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
轉機
“石柱紅”辣椒試種后的產業振興
2023年試種30畝辣椒,黃誠幾乎把家安在了田間地頭。從育苗到移栽,從病蟲害防治到采收,他跟著技術員一點一點學,再手把手教給村民。“黃書記比我們農民還勤快,有時天不亮就能在地里看見他。”村民廖僑英回憶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3年試種成功。2024年種植面積擴大到180畝,盡管遭遇連續干旱,依然采收成品辣椒25萬余斤,收入50余萬元,最高畝產值達7000余元,整體效益是其他農作物的3—5倍。
“我種了5畝地的辣椒,收入2萬多元。”村民彭國瑞笑著說,“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我們采摘辣椒一天有60元收入,時間不長,活還輕松。”村民陳洪英告訴記者,“再加上政府給我們一畝地300元的補助,一年下來還是能掙不少錢。”
黃誠深知,產業振興不能只靠“輸血”,更要培育“造血”能力。他組織村民外出考察學習,邀請專家進村培訓,舉辦辣椒采摘大賽,評選種植能手。黃誠說:“我們要讓村民不僅會種,還要種得好、種得精。”
2024年度紅星村片區辣椒榨菜產業發展總結表彰大會現場。
創新
“閑”田不閑,讓村民日子更紅火
為了讓“閑”田不閑,辣椒收完后,黃誠又帶領村民輪作榨菜,畝產量達4000斤,畝產值增收1400元,農忙時節還能提供30多個就業崗位。“一年兩季輪作,土地不閑置,收入翻倍!”黃誠說。
黃誠坦言,在農村發展產業并非易事,必須按市場經濟規律來進行,這就要求他們的每一步都要走扎實。
為了帶動村民發展,他不僅自己示范種植,還為村民墊付農資款與收購資金。“看到村民由不支持到嘗到甜頭,自己也有一種成就感,通過發展產業,村民們的錢包慢慢鼓起來了。”
如今,黃誠引進的“石柱紅”辣椒產業已在雅江鎮推廣開來,2025年全鎮辣椒種植面積達420余畝,預計產值將達200余萬元。對于未來,他信心滿滿:“我們計劃通過兩到三年的努力,全鎮辣椒種植面積突破1000畝,讓村民的日子真正紅火起來!”
村民在田間采摘辣椒。
辣椒紅了,村民的日子火了。在雅江鎮紅星村的深山里,黃誠用一顆赤子之心,點燃了鄉村振興的“火種”,照亮了村民們的小康之路,這片火紅的辣椒地,正成為大山深處最動人的風景。
上游新聞吳思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