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以“七個著力”明確新時代城市工作“施工圖”,“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即為其中之一。
美麗上海建設是上海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核心抓手,而新質生產力作為綠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將成為這一進程的關鍵驅動力。上海社會科學院生態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日前發布《上海藍皮書:上海資源環境發展報告(2025)》,致力于探尋新質生產力與美麗上海建設的協同發展機制與路徑。今摘編部分報告內容,以饗讀者。
圖為2025上海國際碳中和博覽會現場。本報記者 袁婧攝
新質生產力是綠色生產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的綠色技術創新、生態要素優化配置、產業綠色轉型,將為美麗上海建設提供重要的推動力。美麗上海建設是解決資源環境生態問題、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過程,這一過程將加速新質生產力培育與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美麗上海建設能夠相互促進,但協同推進兩者仍面臨政策目標協同困難、綠色技術創新支撐薄弱、生態環境風險防控嚴峻、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不充分等挑戰。需要在價值協同、功能協同、創新協同、政策協同、區域協同等領域共同發力。
價值協同:統籌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
協同推進新質生產力和美麗上海建設,關鍵是實現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的協調發展,這就需要統籌發揮好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兩個方面的關鍵作用。
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依托上海位于河口的生態優勢,借鑒國內外相對成熟的評估方法和技術,綜合運用生態模型、實地監測、經濟評估等手段,對不同類型的自然資源進行服務價值評估,為決策和管理提供科學依據。通過財政資金獎補、稅收優惠等形式,發展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等生態經濟,支持企業和研究機構在生態產品領域的創新與研發,打造具有國際化大都市特色的生態產品,增加生態產品的市場吸引力。
推動生態產品的國際認證,提高產品的全球認可度和市場競爭力。提升產業綠色低碳發展水平。發揮核心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作用,推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管理,打造涵蓋綠色原材料、生產、運輸、銷售和回收利用的完整產業鏈。利用人工智能和物聯網技術,提高制造業智能化和自動化水平,優化資源配置,降低能耗和廢物排放,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不斷豐富工業碳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功能,逐步實現工業行業碳足跡數字化、智能化管理全覆蓋。
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依托綜合科研優勢和骨干企業,推動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打造節能環保原創技術策源地。出臺支持政策,引導推進節能產業、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和環保產業均衡發展,建立政策引導、技術創新、市場培育、人才培養等多維度支持體系,利用政府采購、節能改造等渠道促進節能環保產品的市場應用,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重要支撐和動力源泉。
功能協同:提升生態環境風險防范功能
上海在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和美麗上海建設中,需要注重協同提升常規環境風險、新污染物環境風險、氣候風險防范功能,打造生態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強化新質生產力發展保障機制。
完善新污染物生態環境風險管理框架。加強對新污染物產生、擴散、分布和潛在風險的系統性研究,完善新污染物生態環境風險管理相關科技與監測數據,加強新污染物風險的源頭防控,推進新污染物防治與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及污染防治等制度的融合協調,不斷完善新污染物協同治理體系。
開展存量基礎設施氣候風險評估。對城市基礎設施開展全面的氣候風險評估,評估基礎設施的物理脆弱性、社會脆弱性和經濟脆弱性,識別城市基礎設施容易受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環節和關鍵風險點。基于評估結果,上海可以制定動態的基礎設施管理策略,根據氣候變化趨勢和技術進步情況,靈活調整和優化基礎設施運營和維護計劃。
探索超大城市基礎設施氣候韌性建設管理的標準體系。制定針對性強的超大城市基礎設施設計標準,明確城市不同區塊的氣候風險和適應策略,以提高抵御洪水、熱浪和臺風等極端天氣事件的能力。將氣候韌性理念貫穿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和運維的全過程,推進基于自然的生態基礎設施的建設。針對不同氣候災害情景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強應急響應能力,提升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效率和準確性。
創新協同:強化綠色技術創新應用新動能
要加大對低市場化領域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持,培育美麗上海建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目標導向下的技術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以打造國際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為目標,匯聚全球綠色技術創新資源。
加強低市場化領域綠色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由于綠色技術創新具有較強的公共物品屬性,管理部門可通過稅收減免、補貼和融資支持等方式,設立專門的綠色創新基金,鼓勵企業在污染控制與治理、循環利用、綠色管理和設計等低市場化領域進行綠色技術研發,降低企業研發風險。鼓勵銀行和金融機構設立綠色信貸、綠色債券,專門用于支持低市場化領域的綠色技術項目。
加大力度培育綠色技術創新人才。加大對綠色技術研發的投入,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進行聯合研究,培養跨學科的創新團隊。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設立綠色技術研發中心,形成產學研結合的良性循環。建立綠色技術創新示范區和孵化器,為創新人才提供資源和支持,以實現綠色技術的轉化與應用,培育美麗上海建設要求下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技術創新型和應用型人才。加強國際合作,吸引國際優秀人才和項目落戶上海。
打造國際綠色技術交易平臺。在全球范圍匯聚綠色技術領域資源,構建具有國際視野的綠色技術評價標準,推動綠色技術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不斷提高綠色技術供需雙方匹配的精確性,為綠色技術的交易和轉讓提供便捷服務。以打造國際綠色技術交易中心為目標,加強國際合作,針對上海較為薄弱的綠色技術創新環節,通過技術交易引入國外相關技術,滿足美麗上海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
政策協同:強化政策統籌和部門協同聯動
協同推進新質生產力與美麗上海建設,政策協同是前提和關鍵環節。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等多方面的因素,構建一個取向一致、部門聯動的政策框架。
提升政策協調性和一致性。整合管理部門、高校、研究機構等多方資源,研究明確新質生產力與美麗上海建設之間的關系、聯動機制,為增強兩大領域的政策一致性提供依據。以2035年美麗上海總體建成戰略目標為導向,制定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明確協同推進的路線圖。
不斷完善跨部門協同機制。推動相關職能部門聯合制定與新質生產力、美麗上海建設相關的行動計劃,明確各職能部門在規劃落實、政策制定與資源配置領域的分工和職責,加強不同職能部門在政策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信息共享與交流,確保資源的有效配置和政策的協同實施。
加強政策協同效果評估。建立健全政策執行機制和效果評估體系,從多維度、多領域、多層次構建新質生產力與美麗上海建設協同效應的監測評估體系,評估其對經濟、環境和社會的綜合貢獻,及時發現存在的瓶頸短板并提出調整優化方案。
區域協同:優化資源環境要素跨區域配置
新質生產力發展與美麗上海建設需要優化綠色低碳資源能源的有效配置,上海自身的資源能源稟賦并不突出,需加強區域合作,促進與長三角及其他地區之間的合作,為兩者雙向賦能提供強大助力。
推動構建長三角區域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建立長三角區域的資源環境信息共享平臺,提供資源環境市場的相關數據、交易信息和市場動態,推動資源環境要素的市場化交易,除了水權、碳排放權、排污權交易之外,引入清潔能源使用權、自然碳匯等新型交易品種。對資源環境要素市場的運行情況進行定期監測與評估,包括市場交易量、價格波動等,及時調整市場策略。
建立健全綠電跨區域交易機制。提升跨區域電力傳輸能力,建設高效的輸電通道。與西北、華北、華東等地區的省市建立綠電交易的跨區域合作機制,組織跨區域綠電交易協商,制定統一的交易規范,促進區域間的資源互補和技術共享。建立綠證追蹤和監督體系,借助區塊鏈技術確保綠證開發、交易、使用、注銷數據的全程可追蹤,提升綠證的可追溯性和可信度。
深化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聯動。鼓勵和引導長三角高校、科研院所與政府、企業合作,協同開展關鍵生態環境問題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為區域生態環境保護提供技術支撐。推進各地區的生態環境監測數據整合共享,及時預警跨界生態環境風險。將新污染物協同治理納入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制定長三角新污染物協同治理名錄,開展新污染物治理的統一監測、統一標準、統一執法,協同應對潛在的生態環境風險。
原標題:《新質生產力與“美麗上海”如何雙向賦能》
欄目主編:楊逸淇 文字編輯:陳瑜 題圖來源:上觀題圖
來源:作者:周馮琦 程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