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認為六鎮起義加速了北魏的滅亡,但實際上,六鎮起義不過是中央權力斗爭的最后結果,起于520年、終于526年的元叉專政才是壓倒北魏的那根稻草。以元叉專政為導火索,北魏政局動蕩不已,最終出現了六鎮起義、河陰之變、爾朱榮專權乃至北魏分裂這一系列事件。而元叉發動政變的原因竟然是狗血的愛情。
一、北魏政權的分配
北魏是少數民族政權,又雜糅了魏晉政治特點。簡而言之,北魏政權由皇族宗室、鮮卑貴族、漢人士族這三種政治團體分配。尤其是拓跋氏(孝文帝改革后改姓元氏)宗族,在北魏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北魏貴族
499年孝文帝去世,宣武帝登基(483年出生)。但宣武帝壯年而死,其幼子元詡515年登基,年僅5歲,是為孝明帝。孝明帝的生母胡氏,乃宣武帝的后妃,出生日期不知,但推測應該和宣武帝不相上下。母憑子貴,胡后妃升級成胡太后,她正是渴望愛情的年齡,所以就做出了許多出格的事,最荒唐的一點就是招募情人。胡太后死后謚號為靈,妥妥的惡謚,可見后人對她的評價。
元懌,是孝文帝之子、宣武帝之弟,487年出生,不僅有才能,而且《魏書》稱他“美姿貌”。元詡登基的時候,元懌28歲,這個大帥哥就被他嫂子、攝政太后胡氏給看上了?!段簳ば潇`太后胡氏傳》說“時太后得志,逼幸清河王懌,淫亂肆情”。
北魏宗室
元懌有理想,不想當一個混吃等死的王爺,為了實現心中的抱負,只能委曲求全,出賣色相?!段簳份d,元懌通過獻身胡太后,得以主宰北魏朝堂。516年,胡太后下旨說,太傅(元懌)“既綜朝儀,彌悉其事。便可咨訪,以決所疑”。就這樣,元懌取得了執政的權力。元懌雖然私德有虧,但大節無損,他當政時期任勞任怨,“竭力匡輔,以天下為己任”,在他的努力下,北魏政治還算清明,國祚還能維持。
二、元叉的政變
雖然元懌干得有聲有色,但胡太后可不是那種只知道沉溺愛情的傻白甜。她不僅好色,還頗具野心,是個慈禧式的人物。慈禧殺了養子光緒帝,胡太后出手更狠,后來殺了自己的親子孝明帝。
胡太后的崛起之路并不光彩,甚至和慈禧有的一拼。胡太后原本只是普通的妃子,她兒子元詡登基后,她陰謀逼迫宣武帝的正牌皇后、當時的太后高氏出家,自己升級為太后,臨朝稱制。稱制時期,雖然她放任情人元懌執政,但對核心權力絲毫不敢懈怠。她把持中央決策,大肆提拔親信和黨羽。最重要的黨羽就是她的妹夫、宗室元叉。
元叉擔任侍中,掌控禁軍,是政壇新秀。但此人也有政治野心,他嫉妒元懌見寵于太后,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遂于正光元年(520年)聯合宦官劉騰發動了政變,《魏書》稱元叉“奉肅宗于顯陽殿,幽太后于北宮,于禁中殺懌”。
而關于此次政變,野史雜談甚至一些網絡文章說,元叉也是胡太后的情人,是因為嫉妒胡太后寵幸元懌,所以沖冠一怒為紅顏。但這種說法過于荒謬,也沒有史料論證。所以我們認為元叉發動政變的本意不是為了愛情,而是為了權勢!
北魏朝廷
元叉挾天子令諸侯,囚禁攝政太后,誅殺輔政元懌,主宰朝局。此后北魏進入到元叉專政時期。元叉不僅囚禁太后,把控皇帝,還更加積極地對付同姓宗室。他大肆排擠欺壓宗室,以鞏固自己的權勢。而宗室無人敢與之抗衡。如高陽王元雍為丞相,亦為輔政大臣之一,但元叉政變后完全將之架空,“雖位重于叉,而甚畏憚”。元叉慫恿其父京兆王元繼與元雍分庭抗禮,元雍默然承受,不敢和元繼產生沖突。汝南王元悅懾元叉之淫威,佯裝癲狂、曲意逢迎。廣陵王元恭則稱疾不起。任城王元彝空有王爵,毫無實權,元彝之弟元順甚至被踢出京城,外放為濁官。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王爵貴族擔任濁官堪稱奇恥大辱。
北魏朝廷
除了政治排擠外,元叉還采取血腥手段,鎮壓異己。520年元叉政變后曾遭到地方實權宗室的反對。當時坐鎮相州的中山王元熙,就聯絡地方諸侯城陽王元徽、廣陽王元淵等地方藩王準備起兵,但機密泄露出去,他們遭到殘酷地鎮壓,參與者及其家族全被殺死。元叉統治的血腥可見一斑。
三、元叉執政
元叉對待宗室的手段雖然殘忍至極,但他也不是那種只會動用武力的傻子、莽夫,不然他不可能執政長達6年。他的統治更可以用恩威并施來形容。除了鐵血手段外,他還對宗室施加恩惠,以達到分化瓦解宗室的目的。
他大肆封賞聽從自己的宗室。比如元叉選派自家兄弟元法僧擔任徐州刺史。元悅雖然是元叉警惕的對象,但元叉也不遺余力地給其好處,就是在元叉當政時期,元悅的官職和稱號不斷提高。元叉的統治穩固后,還為昔日政治斗爭中失敗的宗室恢復名譽,“咸陽王禧為敷城王,京兆王愉為臨洮王,清河王懌為范陽王,以禮加葬”,而這一切都是在邀買人心。
北魏權臣
此外,元叉還刻意提拔未漢化的代北勛貴為盟友。《魏書》載,“及六鎮、隴西二方起逆,領軍元叉欲用代來寒人為傳詔,以慰悅之”。邊鎮造反,元叉第一反應就是將他們招安。據今人研究,元叉執政時期,中央禁軍多由北人宗室子弟充任,這些人平時宿衛宮殿,朝廷缺人時即為官僚。和蒙元的怯薛制度有異曲同工之妙。這些措施無疑維持了元叉的專權。
北魏貴族
四、元叉的終結
元叉執政6年,親信眾正盈朝,但胡太后還是借宗室的力量清除了元叉勢力?!段簳酚涊d,“自劉騰死,叉又寬怠”。就是說,在523年元叉的內廷盟友大太監劉騰死后,元叉失去了對內廷的掌控。而這給了胡太后可乘之機。
高陽王元雍趁著胡太后游洛水之機,于密室中“定圖叉之計”。525年,胡太后、元雍聯手解除了元叉兵權,胡太后再次臨朝稱制,丞相元雍受賞“州郡先上司徒公文,悉可改上相府施行”,并獲得了劉騰、元叉的所有財產。北魏朝廷進入到了元雍執政時期。當然根據野史雜談和網絡文章所言,元雍自然也是胡太后的情人。這種說法自然是過分污名化胡太后了!
胡太后雖然崇尚權術,但對親情還有一絲留戀,因為她和元叉的特殊關系,胡太后本想放元叉一馬(這也是有謠言說胡太后和元叉有曖昧關系的一個證明)。但宗室強烈要求誅殺元叉,最終在526年3月20日,胡太后殺死元叉。
胡太后
縱觀元叉政變及其執政前后,宗室可謂發揮了巨大的力量。元叉集團的核心為京兆王元繼與元爪、元洪業、元法僧,這些人的特點就是雖是宗室卻為遠親,處在五服邊緣,和皇帝的本支不存在親情,族群觀念十分淡薄。而反元叉勢力也是宗室,但多為孝文帝后代,核心是清河王元懌、汝南王元悅;元雍是獻文帝后代,和皇帝關系也算親近。少數民族政權的一大特點就是用人唯親,所以元叉這種遠親執政自然招致近親的反感。因此元叉政變和被殺,實質是皇族內部遠親和近親的權力之爭。
六鎮起義
文史君說
元叉政變本是貴族上層的權力斗爭,但此時的北魏已經漢化,不僅吸納了漢文化的精髓,也吸納了漢文化的糟粕,尤其是門閥等級思想。占據河洛的中央貴族自視名門,看不起甚至忽視邊地寒庶,最終借由中央內部的政變,邊地反漢化勢力崛起,終于出現了六鎮起義。起義之初,中央因執政更迭而自顧不暇。隨著526年元叉被殺,其六年專政結束,宗親內斗暫時停止,但元叉政變使得北魏元氣大傷,統治集團內部分崩離析,宗室也四分五裂,彼此勾心斗角,凝聚力蕩然無存。所以當契胡南下肆虐中原之時,北魏宗室毫無還手能力,只能引頸就戮了。
參考文獻
張金龍:《靈太后與元叉政變》,《蘭大學報》1993年3期。
劉軍:《北魏宗室族群的分化與元叉政變》,《殷都學刊》2014年4期。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臺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