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雨剛過,神木市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的一片樟子松林下,黑色網棚遮罩的沙土中悄悄冒出一簇簇蘑菇,層層疊疊,色澤金黃,格外漂亮。
“這是我們今年在林下試種的榆黃菇,每一簇能長到9斤左右,預計每畝產量在1萬斤左右?!痹摶亓窒率秤镁N植技術員袁菲說。
神木市毛烏素治沙造林基地,原本是全國勞動模范、全國防沙治沙標兵張應龍承包治理的一片沙地。近年來,張應龍帶領團隊成員一邊穩步推進沙區生態治理,一邊在探索林下菌產業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當下,在他的這片林下經濟試驗田里,小白平菇、赤松茸、灰樹花等菌類均已從沙地里破土而出、長勢良好。
860萬畝流動沙地基本得到固定或半固定,將陜西的綠色版圖向北推進400多公里,以樟子松、油松為主體的針葉林面積超過200萬畝……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不懈開展治沙造林70余年,今日的榆林,不僅積淀下了豐厚的林業資源,還擁有了大規模發展林下經濟的底氣。
7月16日,記者走進榆陽區小壕兔萬畝樟子松基地看到,種植時間超過20年的樟子松林下,松針、松果已堆積腐化成厚厚的營養土壤。工作人員正手持鉆孔設備,在每一株樟子松周圍的土地上鉆出6個小洞,隨后將特制的菌液注入其中。
“注入小洞里的,是經菌絲高密度發酵培養的點柄乳牛肝菌和血紅色釘菇菌液,這是我們聯合內蒙古大學研發的一項菌根食用菌人工栽培新技術?!笔性炝志G化服務中心主任白珩表示,與傳統菌菇種植模式不同,菌根食用菌菌液完成接種后,林業技術人員將通過人工介入促進真菌與樟子松形成菌根(真菌侵染植物根部后形成的真菌與植物根共生體),并最終實現兩種菌根食用菌的正常出菇。
據白珩介紹,待到菌根形成后,樟子松可在菌根食用菌的幫助下更好地吸收水分、養分和生長促進劑,而菌根食用菌則會從樟子松體內攝取自身生長所需要的糖分和其他物質,同時分泌抗體在樟子松根部表面形成一道化學膜,防止其他病菌侵入樟子松體內。此外,菌根食用菌的菌絲還可產生腐殖酸與多糖類形成膠質,將分散的土粒膠結成團塊狀,由此增加土壤孔隙改善通氣性,對提升沙土造林成活率、防止水土流失都有著重要作用。
據了解,榆林毛烏素沙地菌根食用菌接種試驗項目經過連續數年的試驗,于今年正式啟動林下試點接種工作,覆蓋榆陽、神木、綏德等6個縣市區不同立地條件的10個接種點,截至目前已完成菌液接種4噸。
記者 李志東 龐亞飛
編輯 葉蕊 校對 秦學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