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量子計算機和航天器咱們都有了,可為什么國產農用機械就是不好用,而且還老是壞呢?說這話的人是山東昌邑市青阜農業經濟體的負責人孫德東。
不光農民兄弟有疑惑,農機領域的專家也是類似的看法,他們認為,國產拖拉機和國外的產品至少有30年以上的差距。
甚至不要說拖拉機,就連耕地用的犁,德國的產品也要遠遠高于我國。還在2017年的時候,就有一則報道顯示,東北的農民寧可花10倍的價錢購買進口的德國耕犁,也不愿意使用國產貨。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國產農機究竟差在哪里了?接下來這種趨勢會發生改變嗎?
300多畝的收割差距
孫德東經營的農場里,有400多套各類型的農用機械設備,哪種農機好用,哪種不好用,他是非常清楚的。
比如小麥收割機,國內目前的產品主要是雷沃谷神系列,在孫德東看來,國產收割機也能用,可是一旦和國外的收割機比起來,那就是高下立判。
同樣是收割小麥,16個小時,國產收割機最多只能割100多畝地,而美國的凱斯收割機卻能收割400多畝地,如此大的效率差距,傻子都能看出來哪種收割機好用。
國產收割機除了慢以外,還存在很嚴重的掉粒問題,而且雜物也分離不干凈。
除了效率和性能之外,國外農用機械的舒適性也很高。比如一臺割草機的駕駛室,坐在里邊比開轎車都舒服,用割草機收割苜蓿的話,12個小時能夠收割300畝地。
正因為存在著如此大的差距,孫德東80%以上的農用機械設備都是進口的。對比之下,購買國產農機的花銷只有2000多萬元,其余的1.3 億元全都花在了外國農機的購買上。
賺的錢都給了外國農機企業
不光是孫德東,在山東的高密市、齊河縣等地方,所有的種糧大戶,包括農機合作社使用的大部分農用機械都是外國產品。齊河縣的一家農業服務公司表示,他們擁有496套農業機械,絕大多數的高端農機都是凱斯、馬斯奇奧等外國品牌。
孫德東坦言,之所以農戶都購買外國農機,主要還是因為國產的農機容易壞。農業機械不同于其他設備,農業作業季節性強,有些設備一年都不用,但是一旦作業集中的話,就會頻繁使用。
而國產的農用機械恰恰在使用的時候很容易損壞,有時候還會耽誤農時。對農民來說,穩定和可靠才是最關鍵的,哪怕是外國的農用機械設備貴,他們也愿意花大價錢購買。
孫德東的農場一年的利潤4000多萬元,但是購買外國的農機就花了1.3億元,所以他一直調侃說,自己其實是在給國外的農機企業打工,賺的錢都給了他們。
一方面花錢多,另一方面大規模使用國外的農用機械,很容易讓國內的農業數據流失。
種糧大戶都表示,現在的農業機械都是智能化的,農機在農田里耕作,土質的情況、種植的情況、農產品的產量數據都會被實時監測到,而且這些數據還會上傳到設備的后臺。
在這種局面下,外國人就能夠輕輕松松的掌握我國的農業數據和土地耕作情況,因此現在的局面就很尷尬,農民尤其是種糧大戶,他們也想使用國產的農業機械,可問題是國內的產品不爭氣。
關鍵零部件國產化率不到10%
國內企業不是不會造農機,而是大量的關鍵零部件和配套設備落后,尤其涉及到高端部件的時候,國產化率不到10%,絕大多數都依賴進口。這樣的局面是我國的農業產業相對落后所導致的。
比如蔬菜、瓜果等經濟型作物的種植,我國多年以來還完全依靠人工,機械化率非常低。截止到目前,這類經濟型作物的機械化率也只有20%多,最多不超過30%。
不使用機械產品,沒有市場需求,企業自然也就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搞研發。
再比如傳統的農作物種植,我國的耕地總量雖然很大,但是由于人口多,土地相對分散,每家每戶的耕地是零散型耕作。
過去多年,大型的農業機械設備完全無用武之地。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和集中耕作,經營耕地的面積越來越大,越來越集中,確實適合機械化運作。
可是,我國和國外的差距,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差距,在農業機械的使用上本就存在。現在開始使用農用機械,自家的產品一時之間跟不上,因此差距就顯得更大了。
我國和國外有30年以上的技術差距
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表示,拖拉機和收割機這兩種典型的農用機械,我國在技術上和國外有30年以上的差距。所以在制造的過程中,從關鍵零部件再到基礎材料,基本上都要依賴進口,我們只是組裝產品。
在一些核心技術上,我國也一直在進行研究、實驗和推廣。比如無人駕駛農機行駛過程中肯定會存在偏差,我國的技術糾正偏差是需要衛星連同地面設立的基站一起運作才行。
而美國人現在的技術是,他們的無人機駕駛農機在作業的時候可以直接接收衛星的信號,然后就能進行修正,省去了中間地面基站這個環節。
換句話說,我們在技術層面確確實實在追趕,而且有些技術也實現了超越,或者是實現了同等水平,比如無人駕駛農機的偏差,農機行駛1000米的偏差只有2.5cm,這確實是巨大的進步。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在追趕人家,國外的技術也沒有原地踏步,別的國家在原有的基礎上也在進一步發展農機技術,如此一來,差距依舊存在。
最為關鍵的是,我國的農業產業依舊處于利潤低、回報周期長的產業。
農民和企業都對農機價格很敏感
現在的局面相當尷尬,一方面是農民在抱怨農機的價格很貴,另一方面農機企業又在抱怨利潤很低,他們缺乏創新和技術研制的動力。
比如山東的孫德東購買農機,凱斯牌收割機,一臺的價格就要高達130萬元。另外一種苜蓿收割機,每一臺的價格也超過了百萬元。
這些農機的價格相當高,不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就能購買得起的。除非是種植大戶或者農業合作社,才有資金購買農業機械設備。
農民覺得產品貴,所以國產的農機就只能打價格戰,盡量把價格壓低一些,才能獲取一定的市場。
這樣一來,企業的利潤肯定就不會高,企業賺不到錢,他們自然就沒有動力去開發新的產品。反過來說,企業為了盡可能壓低價格,還會在原有的產品上壓縮成本,最終國產農機就會頻繁的壞。
農民和農機生產商之間最終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兩方都對價格很過敏,農民是覺得價格高,農機生產商覺得是無利可圖。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了呢?
根本原因是種地不賺錢
2010年的時候,國內小麥的收購價格是每斤1塊錢,到了2020年,小麥的收購價格每斤依舊是1.2 元。農產品的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不管是擁有少量土地的農民種植戶,還是集合流轉了大量土地的農場主,整體上的收益都不高。
比如在江蘇省,一家農業公司擁有340多臺農業機械,日常經營的耕地面積達到了7.3萬畝,不管從哪個角度去看,這些土地都相當的龐大,但是每畝地的凈利潤卻只有500塊錢,而且這還是國內經營農場較高的水平。
單單從這一點就能夠看出來,種地不賺錢,農民和農業公司自然就不愿意在農機設備上有著太多的投入,即便是咬牙投入的話,太多的種植大戶也愿意多花錢去購買國外的產品。
對國內的農機企業來說,這就是致命的打擊,他們打不開更大的市場,賣不了更多的產品,自然也就沒錢去投入研發、更新技術。
其實,發達國家的農產品價格也不是太高,因為農業屬于第一產業,如果讓農產品的價格猛然增長,一定會影響到第二和第三產業。這么多年來,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主要靠的是政府的補貼。
我國面臨的問題不僅僅是補貼多少,還有就是土地接下來該如何去利用。發達國家比如說美國,他們的人口相對稀少,而且城鎮化率很高,農民很少,土地就更容易集中在大型的農場主手里。
我國現在還有數億農民,從整體的角度去考慮,肯定不能把他們手里的土地都收上去。但是如果繼續分散經營,農業產業又發展不起來,唯一能采取的措施就是讓土地的產權繼續保留在農民手里,然后集中耕作經營。
在這種局面下,問題的核心就是要看政府的農業補貼如何去分配。農業補貼的規模勢必要加大,但是土地的經營者以及擁有產權的農民,他們要分多少農業補貼,這才是接下來需要處理的。
換言之,只有讓大家感受到從土地上能夠獲得收益,才能形成一種良性循環,經營者才會投入更多的資金去購買農業機械設備。
結語
所以說,表面看起來國內的農業機械發展不起來是技術問題,但深層次是土地問題。怎么保證土地的產出,怎么保證土地的連續收益,怎么提高種地的收入,這才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基石。
要想保障農機的發展,未來國家需要從整個農業產業鏈上來考慮補貼的問題,投入的規模、投入的方式也將直接影響國內農機設備的發展。
可以肯定的是,雖然還有差距,但是未來農業機械領域的發展是在一直進步的,因為我國的種地模式也正在發生改變,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改變。
參考資料: 《農業大國遭遇農機之困,拖拉機和國外有30年以上差距》 科技日報 2020年8月31日 《國產農機不好用,我這農場八成農機依賴進口》 新華每日電訊 2022年3月29日 《中德“犁”爭,國產農機如何突圍?》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年4月1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