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在倫敦握完手,美國就翻臉了。對中國承諾共識,轉頭卻砍向三星和臺積電,取消對華設備出口的豁免。
另一邊,歐盟嘴上抱怨“中國稀土卡脖子”,腳底下卻比誰都快,連夜改飛北京。
芯片和稀土,成了這場大博弈的核心。看似是技術對決,其實拼的是誰更缺、誰更急、誰更怕。
美國翻臉比翻書還快
倫敦經貿磋商的墨跡還沒干透,美國就迫不及待地撕毀了協議。
美國商務部突然通知三星、SK海力士和臺積電,取消它們向中國工廠運送芯片設備的"全面豁免權"。這意味著每臺光刻機、每套蝕刻設備都需要單獨申請許可證,而審批流程可能被無限期拖延。
美國商務部出口管制負責人杰弗里·凱斯勒毫不掩飾地宣稱:"這是為了防止關鍵技術流入中國。"
但這套說辭騙得了誰?四個月前,中國剛剛對稀土出口實施嚴格管制,而此前美國享受了多年"白菜價"的無限量供應。如今白宮顯然想用芯片卡脖子,逼中國在稀土問題上讓步。
但美國的算盤打得響,卻未必能如愿。2022年10月那輪對華禁令后,英偉達、AMD等企業被迫縮減對華銷售,結果英偉達一季度直接蒸發20億美元。
中國占全球芯片進口量的35%,任何企業離開這個市場都要大出血。美國的封鎖反而加速了中國自主技術的突破。
中芯國際的7納米工藝、華為的堆疊芯片設計,都是被逼出來的"備胎轉正"。
如今美國再揮大棒,只會讓三星們陷入兩難:若服從禁令,失去中國市場;若陽奉陰違,又怕美國制裁。
這種"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套路,連《華爾街日報》都評價為"戰略上的自我消耗"。美國用行政命令扭曲市場,暴露的恰恰是其工具箱的匱乏和戰略焦慮。
中國怎么從被動變主動
說到底,稀土才是這場博弈的隱藏主線。中國掌控著全球90%的稀土精煉能力,而美國F-35戰機、激光制導導彈都依賴這些"工業維生素"。
過去中國以近乎成本價向美國傾銷稀土,讓西方習慣了"躺贏"。但今年4月后,中國突然收緊出口配額,白宮立刻慌了神。
五角大樓的報告顯示,美國重建稀土供應鏈至少需要5年。這可不是開玩笑的數字。中國不僅控制著全球60%的稀土開采,更關鍵的是掌握了85%的分離提煉技術。
這意味著即使美國找到了礦,也煉不出高純度的軍用稀土。特朗普此時拿芯片開刀,更像是賭桌上輸急眼的加注:既然稀土談判占不到便宜,就用技術霸權找回場子。
但中國早已不是2018年貿易戰時的被動方。從華為鴻蒙系統到長江存儲的閃存芯片,美國每一次封鎖都成了中國技術的催化劑。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曾警告:"大陸的半導體進步速度遠超預期。"如今美國連"每次運輸都要審批"這種行政手段都用上,反而暴露其技術優勢正在消退。
更關鍵的是,全球產業鏈早已深度綁定。ASML的光刻機需要德國鏡頭、日本光刻膠,美國獨斷專行只會讓盟友離心。
韓國三星因出口管制每天損失3000萬美元,韓國政府還會對白宮言聽計從嗎?這種自我消耗式的封鎖,最終傷害的可能是美國自己的產業霸權。
連夜改簽機票說明了什么
就在美國出招的同一天,德國《商報》爆出猛料:歐盟正被中國的稀土"大棒"敲打得陣腳大亂。中國已將稀土許可制度變成"談判武器",要求歐盟在光刻機禁售、電動車關稅和中歐投資協定上讓步。
這種"以資源換技術"的策略讓歐洲人如坐針氈。荷蘭ASML的高端光刻機被美國卡著脖子不敢賣,但歐盟27國98%的稀土依賴中國。
歐盟委員會內部流出的評估報告顯示,若中國全面收緊稀土出口,歐洲風電和電動汽車產業將在18個月內陷入癱瘓。
盡管《商報》指責中國"違背互利共贏原則",但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卻悄悄改簽了機票。
按慣例應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中歐峰會,突然移師北京,甚至罕見地增加了安徽的考察行程。安徽正是中國最大的稀土深加工產業集群,這種安排無異于讓歐洲人親眼看看他們的"命門"握在誰手里。
這種"上門求購"的姿態暴露了歐洲的軟肋:想要中國的稀土?先解開ASML的鎖鏈。畢竟沒有稀土,博世的電機、西門子的風電設備全得停擺。
外媒指出,歐盟可能在電動車關稅上率先讓步,換取稀土供應保障。但真正的死結在于ASML光刻機,只要美國不松口,荷蘭政府根本無權解禁。
而沒有光刻機這個籌碼,歐盟手里剩下的談判資本就只有一堆中國早已看穿的道德說教。
誰才是真正的贏家
未來的博弈將圍繞三個死結展開。首先中國在成熟制程芯片領域,已實現70%自給率,但EUV光刻機仍是短板。
其次是中國掌控著全球60%的稀土產能和90%的精煉產能,而美國重建供應鏈至少需要5年。
最后是盟友裂痕,當韓國三星因出口管制每天損失3000萬美元時,盟友對美國的忠誠度必然受到考驗。
這場較量早已超出貿易戰的范疇。當美國用行政命令扭曲市場時,中國正用稀土提煉技術、第三代半導體專利和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構筑反制壁壘。
就像圍棋中的"勢",短期看是芯片設備的封鎖與反封鎖,長期卻是產業生態的生死競速。
中國從過去的資源出口國轉向技術壟斷者,這種角色轉換讓西方措手不及。
美國曾經習慣于用技術優勢換取廉價資源,如今發現中國不僅有資源,還有技術,甚至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這種三重優勢的疊加,讓美國的單邊制裁越來越像是自我傷害。
唯一確定的是,當歐盟代表團走下中國機場的舷梯時,他們口袋里的談判籌碼恐怕比想象中少得多。
在這場全球產業鏈重構的博弈中,誰能在技術自主、資源控制和市場規模上形成閉環,誰就將在未來的競爭中占據主動。
而從目前的態勢看,答案似乎已經逐漸清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