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濱州
編者按:
今年,是濱州撤地設市25周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市創新性開展“在濱州、知濱州、愛濱州、建濱州”主題實踐活動3周年。作為一名入職12年的黨媒記者,對濱州有著深厚的職業記憶和情感聯結,也見證了濱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個層面發生精彩蝶變。現在,記者多維度盤點濱州銳意進取所取得的可喜成績,與你娓娓道來。
撤地設市25周年,濱州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各個層面發生精彩蝶變。圖為濱州鳥瞰圖。
25歲,正是一個年輕人挺立筋骨、氣度初成的年紀。濱州,這25載歲月,像黃河水般日夜不歇地流淌,浸潤、塑造著兩岸的土地與人民。
城市說到底,是人的城。人民在這里安家、生息、繁衍,城市怎么建,得順著大家的心意。就像剛剛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強調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要以建設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為目標,大力推動城市結構優化、動能轉換、品質提升、綠色轉型、文脈賡續、治理增效。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強調的,便是濱州所遵循的。不知不覺,從事記者職業生涯已度過了12個寒暑輪回,時光之水日夜不歇,我也見證了濱州所奔涌的,不只是經濟發展的更迭,更是無數普通百姓在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抽枝展葉的無聲史詩。
破壁與步履
新世紀的鐘聲敲響時,2000年,黃河三角洲腹地那顆叫濱州的明珠,也悄然迎來了自己的新生——撤地設市。那是個充滿儀式感的時刻,仿佛一扇厚重的大門,在歷史的風中吱呀一聲開啟了。
2000年6月10日,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地級濱州市,圖為濱州撤地設市儀式上重要的揭牌時刻。
那時的濱州,沒有火車停靠的站臺,天空里也尋不見起落的飛機,至于萬噸巨輪進出的港口,更像是一個畫在藍圖上的、遙遠而美好的夢。然而,濱州人心里揣著這份清醒,也揣著不甘。一個沉甸甸的詞——“追趕”,就這樣無聲地刻進了骨子里,成了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也最堅韌的生存意志。
要追趕,先得拆掉心里那道看不見的柵欄。記得撤地設市后的第一次“兩會”,會場里涌動著一股熱氣,“追趕”二字成了大家心底的共鳴。近幾年,全市上下從“思上”到“思強”再到“思進”,從“追趕”到“走在前”,這個曾經默默無聞的魯北小城,竟也漸漸攢足了力氣,顯露出引人注目的模樣,成了許多人眼中值得期待的“潛力股”。
“六高五鐵十專線十高速”、港口機場立體交通格局加快構建,濱州通江達海、聯通世界的開放大門越開越大。圖攝于濱州港。
如今再看濱州,真是大不同了。“六高五鐵十專線十高速”,港口和機場的骨架也日漸豐滿,一個四通八達的立體交通網正悄然織就。濱州通江達海、聯通世界的那扇門,越敞越開。京滬高鐵二通道、濟濱高鐵通車運營以后,去北京,不過一頓飯的功夫;到上海,也只需在車廂里看部電影的辰光;去省城濟南,快得像是鄰居串了個門。那些縱橫交錯的鐵軌和公路,在晨光暮色中伸展,是決策落地時最堅實的筋骨,是藍圖化為通途時,大地最深沉有力的回響。
短短25年,濱州這方水土,竟也孕育出這般氣象:高端鋁業、精細化工、智能紡織、食品加工、畜牧水產五大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都長成了參天大樹,枝繁葉茂。那高端鋁業和智能紡織,產能竟做到了全球頭一份;食品加工的營生,也在全國拔了頭籌。去年算起來,這五大集群聚攏的營收竟有1.2萬億,整個濱州工業的營收更攀上了1.4萬億的高峰。數字是抽象的,可那些日夜轟鳴的廠房、往來穿梭的車輛、工人們專注的臉龐,卻讓這數字有了溫度,有了分量。
回望來路,那破壁的號角猶在耳畔,篤定的步履已深深嵌入大地的肌理。關于濱州的故事沒有終章,還在繼續生長。
實業與革新
走進魏橋輕量化基地,工業機器人的手臂劃出精準而優雅的弧線。這個連續13年躋身世界500強的巨人,去年銷售收入突破5500億。車間里人影稀疏,唯有數據的河流在屏幕上奔騰不息,無聲訴說著智能制造的磅礴偉力。
短短25年,濱州培育了高端鋁業、精細化工、智能紡織、食品加工、畜牧水產五大千億級優勢產業集群。圖攝于山東宏奧汽車輕量化科技有限公司。
更遠處的天空,是濱州新的疆域。大高航空高新產業園內,鉆石DA40飛機列隊如銀雁,蓄勢待發。全國首家通用航空產業園、全省首個低空飛行服務中心在此落成,無人機在昔日的鹽堿荒灘上翩然試飛。渤海灣畔,一個環渤海低空經濟集聚區正從規劃的圖紙上昂然起飛,引擎的轟鳴是這片土地最動人的新聲。
傳統產業的根系,亦在沃土中汲取創新的活泉。京博集團的管道深處,黑色的原油魔術般裂變,最終流淌成液晶屏幕上萬千世界的流光溢彩。惠民繩網,從漁民的生計,躍變為深海養殖的堅韌屏障,又化身冬奧賽場的安全衛士。
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玻璃幕墻,總在晴日里將陽光折射成片片晃動的金箔,穿白大褂的年輕人捧著試管匆匆而過。此地與魏橋國科研究院并稱“雙核”,帶動科創效應超80億元。
加速構建“五院十校N基地”科創格局,濱州科技大市場全省率先投用。圖為濱州鳥瞰圖。
更令我動容的是濱州科技大市場。全省首家啟用的市級科技市場里,一位清華博士指著智能灌溉模型對我說:“我們在鹽堿地種海水稻,芯片比犁鏵更重要。”他所屬的第33批清華實踐團,正在梁才街道設計“農旅融合”促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徑。
3.7%——濱州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已連續四年山東奪魁。數字背后,是無數博士在實驗室的徹夜燈火,是257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車間里的細微革新。創新之火暖了產業的氈房,也照亮了前路。
回望2024年,濱州主要經濟指標增速穩穩跑在全省前列。18項主要指標中,GDP、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15項指標增速擠進全省前五,規上工業增加值、稅收等6項指標增速更是奪得全省桂冠。尤為可喜的是,全國各行業協會出具的證明顯示,67項“濱州制造”問鼎全球或全國之冠。這盛況,恰似這仲夏時節,百花盛開、絢爛奪目。
文脈與傳承
“在知愛建”的春風拂過三載,早已融入城市的每個角落。社區書畫室里,退休教師的筆鋒游走,墨香氤氳;非遺工坊中,巧手翻飛,草柳編、布老虎煥發新生;廣場上,秧歌的彩綢與街舞的節奏奇妙交融。濱州的文化版圖,古老圖騰與現代符號和諧共生,共同織就一幅熱氣騰騰的生活長卷。
作為孫子文化發源地,“孫子故里”文化品牌已成為濱州最具影響力的世界級文化名片。圖攝于中國孫子兵法城。
這片土地,歷史是沉甸甸的。其地處渤海革命老區的核心腹地,千年流淌的黃河水,滋養著孫子的智慧、浸潤著紅色的血脈。這些,早已沉淀為濱州最深沉、最綿長的力量,如同大地深處不息的脈動。
“孫子故里”——這方水土孕育的智慧之光,已然成為濱州遞給世界的一張熠熠生輝的文化名片。回望歷史長河,濱州的身影從未黯淡:北宋名相范仲淹曾在此留下憂樂情懷,咸豐帝師杜受田的學識滋養過宮廷,金石名家吳式芬摩挲過古老文明的印記,“尚書再造”的伏生守護著典籍星火,漢孝子董永的故事在鄉野口耳相傳,“布衣數學家”劉徽的智慧光芒穿透時空。及至近現代,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濱州籍張存浩探索科學的星辰大海,人民大會堂的恢弘藍圖亦出自濱州籍大師張镈的匠心。
濱州歷史悠久、人杰地靈,孫子文化、黃河文化、紅色文化在這里交融。圖攝于2025年胡集書會。
聽,那傳承千年的陽信鼓子秧歌,鼓點依舊鏗鏘有力;那八百年鄉音未改的惠民胡集書會,說書人的驚堂木還在敲響歲月;那三百年聲韻不絕的沾化漁鼓戲,漁鼓簡板敲打著時光的節拍;那百余年淺吟低唱的博興呂劇,婉轉的唱腔里流淌著多少人間悲歡。濱州的文化血脈,豐沛得令人驚嘆:10項技藝被鄭重列入國家級非遺項目,66項在省級名錄里閃耀著獨特的光華。董永與七仙女的繾綣、雙龍跪臣的忠義,在代代相傳的故事里依然鮮活;藍印花布印染的素雅、蓮花燈制作的精巧、葫蘆書法微烙的奇絕,無不令人屏息贊嘆;更不必說那濱州剪紙的靈動、木版年畫的樸拙、草柳編的溫潤、布老虎的憨趣、泥塑的拙樸……哪一樣不是時光淬煉的匠心,在尋常物件上開出永恒的花。
墨香在紙面暈開,如同歲月本身,無聲浸潤著這片古老又年輕的土地。古韻悠長,新聲清越,在濱州的晨昏里,和諧共鳴。
心安與溫度
一座城的溫度,最終丈量于尋常百姓的眉宇之間。濱州的“五安工程”,以最細密的針腳,編織著“心安”的經緯。
濱州樹牢“平安是基、心安是魂”理念,蹚出了市域治理現代化的“濱州路徑”,持續擦亮“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金字招牌。圖攝于濱州中海調調街。
在白鷺湖畔的“心安·樂業”工坊學院,我遇見王姐。下崗的陰霾曾籠罩她,如今手中的尼龍繩如彩蝶翻飛,日得80元,更重要的是,能從容接小孫子放學。她眼角眉梢舒展的笑容,便是“安業”工程最生動的注腳——328家濱州社區微工廠,累計上崗7.5萬人的城鄉公益崗,穩穩托住了就業的底線。
“安康”守護著生命的尊嚴。506個村衛生室舊貌換新顏,基層診療量躍居全省第二,村民看病不再跋山涉水,那份健康的屏障,就穩穩的立在了家門口。“安居”則讓詩意棲居成為現實。去年,25處新建綠地公園次第開放,城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列全省第3位;60個老舊小區蝶變重生,入選全國“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柴米油鹽的煙火氣與鳥語花香的清新,就這樣奇妙的交織在咫尺之間。更有“安心”、“安養”的暖流,悄然浸潤著老人與孩童的心田。
心若安定了,民便安,家便安,萬事便有了根基,天下亦得其寧。這些年,濱州錨定“一業三保七有”的愿景,織好網、兜好底、辦好事,用心用情托起了老百姓的“幸福夢”。回望2024年,濱州社保、醫保、低保水平,穩穩地站在了全省第一方陣。更令人心頭一暖的是,濱州打造了全國首個“心安城市”,發布了全國首個“心安城市”建設標準,持續擦亮了“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金字招牌。這些金字招牌背后,是無數個百姓舒展的眉頭,是無數扇家門口亮起的安心燈火。
來到黃河岸邊的張王村農樂園,這里曾是沉寂的灘涂。如今,采摘大棚里草莓紅艷欲滴,水上樂園笑浪喧天,森林樂園回蕩著研學的童聲。農旅融合的田園牧歌,唱醒了沉睡的鹽堿地,唱鼓了鄉親們腰間的荷包。
1976年,周總理的骨灰撒入濱州段的滔滔黃河水。圖為黃河穿城鳥瞰圖。
恍惚想起1976年丙辰龍年,周總理的骨灰撒入濱州段的滔滔黃河水。如今長河依舊奔涌,而當年那個名不見經傳“欠發達”的濱州,已在無數個奮楫的日子里,悄然化蛹成蝶。
攝影 李默 李前軍 張丹 王健 徐志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