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到底圖啥?明明是近鄰,一衣帶水,轉頭就擺出敵對架勢。
從東漢光武帝賜金印那天算起,中日打交道已有近兩千年。可到了近代,刀兵不斷,矛盾加劇。今天喊“友好”,明天就跑去美國懷里咬中國一口。
咱今天就翻開這段糾纏不清的中日舊賬,看看日本到底在“過不去”什么。
崇拜成恨:文化仰視帶來的心理扭曲
公元57年,東漢光武帝在洛陽親賜“漢委奴國王金印”,這是日本第一次正式進入中國史籍視野。而后數百年,日本通過遣唐使、留學生、僧侶,主動吸收中華制度、文字、宗教、科技、禮樂、律法,樣樣不落。
尤其是735年,遣唐使吉備真備從長安帶回“大禮包”:唐禮一百三十卷、律令典籍、鐵尺、銅律管、箭矢、漢字偏旁的片假名原型,內容之豐,幾乎構建了日本律法與書寫體系的根基。
此后,日本國號也發生變化。公元670年,倭國正式更名為“日本”,意為“日出之地”。這個名字,從根源上表現出它對中華“中心文明”的抗衡心理。到了飛鳥時代,日本圣德太子開始“國策取經”,設立冠位十二階、制定《十七條憲法》,建立起模仿唐朝體制的政權框架。
唐朝滅亡后,日本中斷遣唐使,自此進入所謂“國風文化”的時代。表面上是“本土自立”,實質是源頭斷供后的自我建構。
進入近代,尤其是1868年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引進西方軍制、工業、財政體系,經濟開始飛躍式發展。這一轉變,直接造成文化仰視與現實力量的失衡對撞。過去仰視的中國,已成“東亞病夫”;曾經遙學的文明,成了“可踩的肥肉”。
1894年甲午戰爭,清軍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奪取臺灣;1931年九一八事變,關東軍悍然侵占沈陽,三個月吞并整個東北;1937年盧溝橋炮聲一起,日本全面侵華開戰,南京城十萬平民被屠殺。
這些事件,都不只是軍事行動,是日本在民族層面,完成從“崇拜”到“歧視”的劇烈反轉。
日本過去尊中國為師,后來卻把這份“尊”轉化成了“怨”。仇恨,是它脫胎于中國文化后急于“自證獨立”的產物。
中日關系的裂痕,就藏在這種精神斷裂里。而這種裂痕,一旦被新的力量對比激活,摩擦就成了必然。日本怕的不是戰爭,是怕中國再次成為它曾經仰視卻被它否認的文明源頭。
敗戰投美:冷戰中走上“遏華一號位”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全線崩潰。南京、武漢、重慶、桂林、長春、哈爾濱……大半個中國被日軍碾過,城市焦土遍地。戰后美國出于冷戰戰略考量,未嚴懲日本,而是將其打造成“東亞反共橋頭堡”,強行保留天皇制度,推進新憲法,借口“反蘇”庇護日本“重塑”。
1972年9月29日,中日正式建交。那一年,中美剛剛破冰,蘇聯軍力已壓在中蘇邊境線上。日本看準風向,和中國一笑泯恩仇。1978年10月,鄧小平首次訪日,站在東京國賓館,面對日本天皇和首相,語調平靜卻擲地有聲:歷史是過去,我們要向前看。
然而,戰略緩和期并未消除日本的對華防備心理。進入90年代,中國全面推進改革開放,GDP年年攀升。日本雖在技術上依舊領先,但在政治、文化、地緣等層面始終把中國視為潛在威脅。
1990年日本GDP為3萬億美元,2000年為4.7萬億,2010年中國GDP首次超過日本,達到6萬億美元,日本增長原地踏步。同年,日本政界多次炒作“中共威脅論”,開始推動“安保法案”、提高防衛預算、加強與美國軍事協作。
同時,日本還頻繁插手南海航行、臺海事務、與美國聯合演訓。所有這些“出手動作”的背后,不是單純敵意,而是對失落“東亞領導者”角色的焦灼恐慌。
過去是老大,現在是鄰居的陪跑員,這種心理落差一旦結合上歷史焦慮,就容易被右翼政客利用、被保守媒體放大、被民意扭曲。
2025年4月24日,日本政府對美國拉攏其加入“反華經濟同盟”雖口頭拒絕,但國內已出現呼吁“強化對華防線”的政治輿論。這意味著,日本對中國的“結構性敵意”并未因現實經濟依賴而緩解,反而被現代國際格局重塑所激化。
日本的敵意,并非源于“中國做了什么”,而是源于中國“正在變得不可取代”。這對一個曾被中國托起、又靠美方庇護活下來的國家來說,是沉重的“地位劇痛”。而它的應激反應,就是在國際舞臺上不斷制造摩擦,“刷存在”。
地位反轉:日本焦慮失控的現在式
2025年,日本GDP仍徘徊在5萬億美元附近,而中國已穩坐第二大經濟體。這并非短期趨勢,而是結構變化。中國工業鏈條完整,市場廣闊,科技迅速突破。
日本長期依賴出口,消費占GDP比重60%,外需依賴癥加重。僅中國游客消費的減少,就讓東京銀座百貨在2023年減少凈利17.5%。
但一邊賺著中國的錢,另一邊又喊著“警惕中國”,這在日本已成為政治正確。安倍晉三任內多次修改安保法、推動集體自衛權松綁;岸田政府更是以“安全環境惡化”為由,將防衛開支占GDP比例提升至2%。這些動作,都是“假想敵中國”設定下的政策驅動。
靖國神社問題依舊懸而未決。2013年至2022年,每年都有國會議員集體參拜。日本教科書中,對南京大屠殺、“慰安婦”問題、731部隊等事實輕描淡寫甚至回避。
日本希望掩蓋過去的侵略本質,用“戰后和平國家”的身份掩飾昔日的兇殘行徑。
與此同時,日本頻繁在“臺灣問題”上發表不當言論。2021年,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聲稱“一旦臺海有事,日本應當介入”,公然挑戰一個中國底線。
美日在釣魚島海域進行多次聯合軍演,日本自衛隊在東海部署新型艦艇和反導系統,這種“戰略騷動”顯然不是偶發,是持續推演的結果。
參考資料:
日本.百科
中日關系.百科
從“倭國"到”日本國":從二千年演化史看中日關系.追尋讀史.2024-10-11
萬史上的中日關系及其矛盾運動.www.81.cn.2015-08-01
從邦交正常化50年看中日關系大戰略的變遷.人民中國.2022.09.30
看待中日關系出現新變化的幾個視角.中國共產黨新聞網.2015-09-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