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歷史周期律”,也叫“黃氏周期律”,是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黃培炎提出的,指國家政權經歷興衰治亂,往復循環呈現出的周期性現象。這個周期律的時間大概是300年左右,即封建王朝大概存亡300年左右,然后舊王朝滅亡、新王朝興起,比如漢唐宋明清。
然而相比之下,歐洲卻沒有這樣的“歷史周期律”,背后原因何在?對此,想必大家都看過類似分析文章,尤其是黑格爾的評價,最終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存在歷史周期律、存在治亂循環,說明中國不如西方“文明”。那么,真相真是如此嗎?接下來,就談一談這個問題。
中國的歷史周期律
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欲要了解歐洲為何沒有歷史周期律,不妨先看一看為何中國存在歷史周期律。當然,這個問題很大,下文只是就一些主要問題大概講述。
首先,中國沒有“王權”絕對神圣不可動搖的文化,而是可以更迭。《尚書》記載:周公告誡蔡仲治國的政治倫理準則時指出“皇天無親,惟德是輔”,就是說上天不會親近誰,只會輔佐“有德”之人。后來,這句話演化為“天下有德者居之”,王朝失德,自然可以讓更有德之人來管理。
其次,戰國到秦漢時,中國已經逐步開啟“平民政治時代”,戰國時期就逐步廢除“血統論”,所以陳勝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隨后平民劉邦成為皇帝。更重要的是,普通平民敢于抗爭了,聚集起義甚至能讓王朝滅亡,所以才有“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之說,統治者不能不對平民的有所妥協。
第三,中國是個大國,面積近乎整個歐洲,人口更是數倍或數十倍于歐洲,鑒于各地風土人情、環境等的不同,導致管理難度很高,應對的客觀問題也很多。因此,一旦稍有不慎,就會出現“叛亂”,甚至這種“叛亂”在一定條件下會席卷全國,從而推翻或動搖王朝統治根基。
第四,任何土地都有承載人口的上限,一旦達到人口上限時,再遭遇嚴重的土地兼并,以及出現嚴重的天災,那么就會導致很多人吃不飽飯,甚至吃不上飯,這個周期大概300年左右。這時,基本上就會爆發起義,視土地兼并與天災的情況而論,越嚴重起義規模往往就越大。
第五,知識沒有被壟斷起來。春秋時期,孔子收徒不問出身,這一傳統延續了下來。后來,因為造紙術、印刷術的大規模應用,讓知識大范圍傳播,各階層都可以讀孫子兵法、可以讀治國要術等,這就為新勢力提供了人才基礎。
第六,鑄鐵技術的擴散。漢朝的“一漢敵五胡”,原因就在于漢朝掌握先進的兵器,因此想要朝代更迭,得有相應武器。漢代實行的是鹽鐵官營,但后來王朝雖有官營鐵器,但民間也有經營鐵器。也就是說,民間存在很多不在朝廷管控范圍內的兵器,這是起義的武器基礎。
總之,中國古代進行朝代更迭,既有理論基礎,也有群眾基礎,還有知識、兵器等基礎,在這種情況下,一旦遭遇嚴重天災,自然就會爆發農民起義,然后改朝換代。或許,由于王朝人口巔峰、嚴重的土地兼并和天災大概在300年左右會出現交集,于是就出現了300年左右的歷史周期律。
歐洲沒有周期律原因
搞清楚了中國歷史周期律的大致原因,再去觀察歐洲歷史,那么就會知道歐洲為何沒有歷史周期律了。
首先,改朝換代的思想基礎
歐洲早期沒有“王權”概念,完全是武力為王,誰武力強大誰是王。后來,歐洲逐漸形成了“神意”加“血統”的王權模式,但根本上還是“主權在神”。也就是說,任何國王想要合法,必須要有教皇代表上帝冊封,否則不合法。至于國王,必須要有相應血統,不是誰都可以成為國王的。
比如,簽署大憲章的約翰王,就曾被教皇開除教籍,所有教堂停止圣事,嬰兒不得受洗,死人不得安葬,婚姻不得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武器推翻失去“神”支持的約翰王。同時,在來自法國諾曼的威廉一世征服英國之后 ,英國歷代國王或多或少的都有威廉一世的血統,比如都鐸王朝創始人亨利七世為了彰顯血統合法性而娶約克王朝的女繼承人。
因此,歐洲完全沒有農民起義、改朝換代的思想基礎,一切都聽上帝的。即便教皇與國王利益不一致,而將國王開除教籍,最多也只不過換一個有著相應血統的人來做國王。
其次,改朝換代的制度基礎
秦漢之后,中國成為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國家,已經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封建國家”,全體百姓都是皇帝的子民,沒有封建領主這個“中間商”。
但在漫長的古代,歐洲卻是真正處于“封建時代”,即大致像周初那樣分封,百姓分屬于不同的封建領主。反之,百姓一方面被不同領主“分割”,一方面被不同領主“控制”,根本不可能聯合起來對抗封建統治者,而單獨某個領主的百姓起義,也因力量分散不可能取得勝利。
其實,歐洲長期存在的不是自由農民,而是“農牧”,直到大航海前后才廢除,俄羅斯近代才廢除。
做個類比,商周時期的中國,為何鮮有農民起義?原因很簡單,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當時還處于封建時代,貴族說了算。因此,歐洲鮮有農民起義,不是代表制度先進,而是制度落后。
第三,改朝換代的知識兵器
在知識、兵器問題上,歐洲嚴重缺乏相應基礎,雖然西方歷史敘事非常宏大,但卻是空中樓閣。
知識上,歐洲古代客觀上是教士和貴族壟斷,因為一無造紙術、二無印刷術,不可能大規模傳播知識的。其實,從歐洲語言中可以看到濃重的貴族氣息,比如英語中的牛和牛肉就是如此,漢語中卻有濃郁的平民氣息。也就是說,平民學不到知識,導致認知極其有限,只會被困在宗教神話和貴族統治中。
兵器上,歐洲古代也是長期被壟斷,因為14世紀前才學會中國的鑄鐵技術,大概鴉片戰爭后才學會高爐冶鐵技術,之前是“塊煉鐵”,根本不可能給平民造反者提供充足的武器。關于塊煉鐵與鑄鐵的不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閱讀筆者以前文章了解,在此就不啰嗦了。
因此,歐洲缺乏歷史周期律的知識普及和兵器技術擴散的客觀基礎,這些東西都被貴族壟斷。
綜上,中國有歷史周期律,歐洲卻沒有歷史周期律的原因,不是因為先進、不是因為文明,相比中國而言,是因為社會整體進化程度不足,一方面長期處于貴族政治階段,一方面長期處于神權時代,且沒有孕育出真正的民本思想等。
最后,大致搞清楚歐洲為何沒有歷史周期律后,再看西方歷史敘事,就會看到兩者之間存在明顯“誤差”,即西方歷史敘事水分較多、歐洲古代歷史被過度美化,因此如今有必要重新審視西方歷史敘事。任由被過度美化的歷史流傳,豈非禍害后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