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孔肯雅病毒的起源與傳播
基孔肯雅熱(Chikungunya fever)是由基孔肯雅病毒(CHIKV)引起的一種急性蟲媒傳染病。其名稱源自坦桑尼亞的土語,意為“屈肢痛”,形象地描述了患者因關節劇痛而彎腰駝背的樣子。該病毒首次于1952年在坦桑尼亞被發現。此后,基孔肯雅病毒借助氣候變化和跨國旅行快速擴散,目前全球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了該病毒的傳播。
二、傳播途徑與易感人群
基孔肯雅病毒主要通過伊蚊叮咬傳播,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是主要的傳播媒介。這兩種蚊子常在積水容器中繁殖,且白天較為活躍。當伊蚊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動物后,病毒會在蚊子體內繁殖,數天后進入唾液腺,再次叮咬健康人時完成傳播。人群對基孔肯雅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任何年齡、性別、職業的人群都可能感染,但在長期流行地區,兒童發病較多。
三、臨床表現與危害
基孔肯雅熱的潛伏期一般為2至12天,通常為3至7天。患者感染后會出現突發高熱,體溫可達39℃以上,并伴有頭痛、惡心、結膜充血等全身癥狀。其典型癥狀包括劇烈的關節疼痛,主要累及手指、腕、踝和趾等小關節,部分患者還會出現關節腫脹。此外,患者常在病程第3至5天出現皮疹,多見于面部和四肢。雖然基孔肯雅熱極少導致重癥或死亡,但關節疼痛可持續數周甚至數月,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
基孔肯雅熱主要流行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印度次大陸及西太平洋地區。近年來,該病的流行范圍不斷擴大。2025年截至6月21日,巴西累計報告176391例基孔肯雅熱疑似病例;截至6月22日,法屬印度洋留尼汪島報告54242例基孔肯雅熱確診病例。此外,法國本土也于2025年5月1日至7月15日確認了12起本土傳播事件,共計30例病例。在我國,2025年7月廣東佛山也出現了一起輸入引起的本地疫情,截至7月20日,順德區累計報告確診病例2158例。
五、預防與控制措施
(一)個人防護
- 防蚊叮咬:在流行地區或蚊蟲活躍季節,應盡量減少在樹蔭、草叢等蚊蟲較多的地方逗留。外出時穿淺色長衣長褲,使用蚊香、電蚊拍、防蚊噴霧等防蚊用品。
- 清除積水:翻盆倒罐,清除閑置積水,室內水生植物3至5天換一次水,儲水容器加蓋,從源頭減少蚊蟲孳生。
(二)公共衛生措施
- 病例管理:醫療機構應及時對疑似病例進行檢測和診斷,對確診患者進行隔離治療,防止病毒進一步傳播。
- 環境治理:加強對蚊蟲孳生地的治理,如清理衛生死角、噴灑滅蚊藥等,降低蚊蟲密度。
六、未來展望
基孔肯雅熱作為一種全球性公共衛生問題,其防控需要各國的共同努力。隨著氣候變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加速,該病毒的傳播范圍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因此,加強國際合作,提高病毒監測和預警能力,研發有效的疫苗和治療方法,是應對基孔肯雅熱挑戰的關鍵。同時,公眾也應提高對基孔肯雅熱的認識,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共同抵御這一疾病的威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