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喝水是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卻也是關乎人體健康的大事。
水乃生命之源,但很多人不知道,看似最安全無害的水,若飲用不當也可能埋下健康隱患,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成為致命的“殺手”。
近日,浙江一位金大伯因尿少尿黃,聽醫生說要多喝水,一天內灌下 6 升白開水,“水中毒”引發嚴重低鈉血癥被送入搶救室治療。
“水中毒”究竟是什么?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稱稀釋性低鈉血癥,指當機體所攝入水總量大大超過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體內潴留,引起血漿滲透壓下降和循環血量增多,臨床上較少發生。其癥狀取決于水過多的速度和程度,可分為急性水中毒和慢性水中毒兩類。程度較輕者,停止水分攝入,排除體內多余水分后,即可糾正,嚴重者可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或死亡。
簡單來說,“水中毒”就是人體攝入的水量遠遠超過了排出的水量,多余的水在體內潴留,從而引發的一系列健康問題。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身體有著精妙的調節機制來維持體內的水平衡。腎臟就像一個“排水工廠”,健康的腎臟每小時能排出 800~1000 毫升的水。但如果短時間內攝入過多水分,腎臟來不及處理,這些多余的水就會打亂身體的“秩序”。血液被稀釋,其中的鹽分,尤其是鈉離子的濃度會降低。當血液中鈉的濃度低于 135 毫摩爾/升(正常范圍是 135~145 毫摩爾/升)時,就會出現低鈉血癥。
為什么會發生“水中毒”?
1
短時間大量飲水
比如這位金大伯,在短時間內狂飲大量的水,腎臟無法及時排出,就容易引發“水中毒”。
2
腎臟功能受損
對于本身患有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等疾病的人,腎臟的排水功能已經受到影響。即使是正常的飲水量,也可能因為腎臟無法正常工作,導致水分在體內蓄積,增加“水中毒”的風險。
3
其他因素
某些藥物的副作用、精神疾病導致的強迫飲水行為(如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有一部分人會出現過度飲水的情況),以及一些特殊的生理狀態(如在炎熱天氣下長時間劇烈運動后,大量飲用不含電解質的純水),都可能誘發“水中毒”。
“水中毒”的癥狀有哪些
“水中毒”的癥狀表現多樣,初期可能只是感覺頭昏眼花、倦怠無力、心跳加快。隨著病情發展,可能會出現頭痛、惡心、嘔吐。嚴重時,會出現肌肉痙攣、意識障礙,甚至陷入昏迷,對生命安全造成極大威脅。
如果血液中鈉的濃度快速下降,還可能導致腦水腫,因為水分會從血液流向相對含鹽較多的細胞內,使得細胞膨脹,而大腦細胞膨脹會受到顱骨的限制,進而引發腦組織受損。
如何預防“水中毒”?
1
適量飲水
一般來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飲用1500~1700 毫升的水就足夠了。當然,這個量不是絕對的,如果在高溫環境下、運動后或者從事體力勞動,出汗較多,就需要適當增加飲水量。但也不能過量,一天的飲水量最好不要超過 3 升。可以根據自己的口渴感覺來調整飲水,但不要等到非常口渴了才喝水。
2
少量多次飲水
不要一次性大量飲水,而是要分成多次,每次適量飲用。比如,每次喝200 毫升左右,這樣可以讓腎臟有足夠的時間排出水分,避免水分在體內積聚。尤其是老年人,身體的調節功能相對較弱,更要注意少量多次飲水。
3
特殊人群注意
對于有心腎功能障礙、慢性基礎病的人,一定要遵循醫生的建議控制飲水量。孕婦和嬰幼兒也需要特別關注飲水問題,孕婦基礎代謝旺盛,要保證足量飲水,但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嬰幼兒在母乳或奶粉攝入足夠的情況下,不需要刻意喂水,以免增加心臟和消化道的負擔。
4
運動后科學飲水
運動后會大量出汗,不僅流失水分,還會帶走鹽分。這時候不能只喝白開水,最好喝一些淡鹽水,補充身體流失的電解質。淡鹽水的濃度一般以每500 克水放 1 克鹽為宜。而且,運動后喝水要小口慢飲,不要大口吞咽,避免氣體進入胃腸道引起不適。
“水中毒”雖然不常見,但一旦發生,后果可能很嚴重。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合理飲水。如果發現身邊有人出現類似“水中毒”的癥狀,要及時送醫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