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vol.407
CHEERS BOOKS
- 選本好書,讓生活松弛有度
有效的影響,并不靠更聰明、更強硬,而靠更“合拍”不是每次爭論都要贏,不是每個觀點都要說服——真正的影響,不是壓倒對方,而是與對方的思維模式“同頻共振”。《影響力的八大障礙》從大腦的獎勵系統、情緒反應機制、社會學習路徑出發,揭示了你該如何調整說服方式,讓對方愿意聽、愿意想、愿意動。本書不僅讓你更懂得影響別人,更能幫助你反觀自己——識別我們自己也會陷入的“舊有觀點”“群體偏見”,看清那些打著“理性”旗號的感性操作。
本文摘錄自《影響力的八大障礙》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18世紀偉大的法理學家、哲學家杰里米·邊沁(Jeremy Bentham)在他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中說道:“大自然將人類置于兩大主宰——痛苦和快樂的統治之下。只有它們才能指出我們應該做什么,以及決定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所做的一切、所說的一切、所想的一切,都受它們支配。”
請允許我冒昧地推測,廣義地講,邊沁是用“痛苦”和“快樂”這兩個詞來描述壞的感覺和好的感覺。所謂“快樂”,或者說一種積極的情緒,可以從一系列的刺激和事件中獲得,比如物質獎勵、感情、認可、欽佩、希望等,我們會反復尋求這些體驗。同樣地,我們也會主動地避開身體和情緒的痛苦。我們試圖逃避疾病和欺凌,避免失去親人和財產,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因此,我們的很多做法也不足為奇。當試圖讓他人采取行動時,我們常常提供獎勵(你可以把這看作物質或情感上的“胡蘿卜”)或發出損失警告(你可以把這看作物質或情感上的“大棒”)。如果你向員工們承諾,工作時間越久就越有可能升職,這便是一個“胡蘿卜”;當你的伴侶洗完碗后,你告訴他(她)你愛他(她),這也是一個“胡蘿卜”。如果你威脅你的孩子,不完成家庭作業就會受到懲罰,這就是一個“大棒”;同樣,如果醫生告訴病人,不鍛煉的話健康就會出現問題,這也是一個“大棒”。
重癥監護室電子板設計的高明之處在于,通常情況下人們會使用威脅的方法去敦促他人洗手,但是研究人員選擇了一種積極的策略。發出注意疾病傳播的警告是標準的“大棒”策略,而研究人員提供的是“胡蘿卜”策略,也就是以積極反饋的形式進行即時獎勵。(7)每當醫護人員洗手時,電子板上的數字就會上升,同時加上積極的個性化評論,如“你做得很好”,這種直接而積極的反饋可以給醫護人員帶來溫暖的感覺,促使他們做一些本來不常做的事情(手部消毒),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種習慣。研究發現,想讓人們繼續保持一種行為,并不需要持續進行即時積極的反饋。即使反饋被撤銷了,人們也往往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繼續采取同樣的行動,因為這種行為已然在他們的行為模式中根深蒂固。
這個發現著實令人驚訝。你可能會認為,不洗手導致的疾病傳播對我們自身和他人造成了潛在風險,這已經是一個足以誘發行動的強有力的動機了。這樣的邏輯也正是導致我們試圖用恐懼去改變他人行為的原因。然而比起警告或威脅,看起來無關緊要的積極反饋可以更有效地誘發行動。這聽起來可能很奇怪,但它很符合大腦的工作機制。如果想誘發行動,即時獎勵往往比未來的懲罰更有效。這是為什么呢?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趨近-回避法則(the law of approach and avoidance)。
趨近-回避的內在行為模式
想象一下,你在一個晴朗的早晨醒來,發現支配著你所在世界的物理規則在一夜之間都被改變了,并且事先沒有任何預警。也就是說,在昨晚睡覺之前,你對即將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你只是像往常一樣,快速瀏覽完感興趣的新聞,然后把手機放在床頭柜上,關燈睡去。
8小時后,當你睡醒,伸手去拿手機時,前所未有的怪事發生了。當你的手臂伸向那塊閃爍的金屬時,它從桌子上彈開了。你站起來,試圖抓住這個逃跑的設備,但你跑得越快,它逃得越快。你從臥室出來時,它已經滾到走廊上,接著進了廚房。“嗯”,你暗自思忖,“這難道是傳說中的黑客奇案之一?也許有人黑進了我的手機,正在用一塊大磁鐵遠程控制著它!”
你認為在進一步搞清楚真相之前,最好先讓自己的頭腦清醒一下,于是你走進衛生間洗臉。你心不在焉,不小心打開了熱水,但當你跳開躲避滾燙的熱水時,它們卻流向你,落在你困惑的臉上。當你伸手去拿毛巾時,那一塊大白布卻移開了。就像愛麗絲穿過奇鏡一樣,你已經進入了另一個宇宙。哪些規則被改變了呢?你能搞清楚嗎?如果這種事真的發生,你的大腦能靈活應對環境中全新的規則嗎?難道我們是下意識地在與祖先開拓出來的物理世界進行互動?
1986年,心理學家韋恩·赫什伯格(Wayne Hershberger)進行了一個巧妙的實驗。他建造了一個物理意義上的真實環境,在那里,我們所有人賴以生存的趨近-回避法則被徹底顛覆。實際上,這個指導我們日常行為的法則幾乎和重力法則一樣具有基礎意義,就像太陽會東升西落一樣不容置疑。讓我們來詳細說一說。
趨近-回避法則是指,我們會接近那些看起來能給我們帶來好處的人、物品和事件,而回避那些看起來會給我們帶來傷害的事物。換句話說,我們的行動會使自己更傾向于一塊櫻桃餡餅、一個心愛的人或一次晉升,我們的行動會讓自己遠離過敏原、糟糕的關系或失敗的項目。簡而言之,我們會趨向快樂,避開痛苦。
也許你從來沒有思考過這個與行為有關的基本法則,但是現在你應該好好思考一下它了。雖然我們不至于做出早上8點看日落,或晚上8點等日出這樣離譜的事情,但當我們試圖影響他人時,卻常常無意識地違背趨近-回避法則。雖說行為定律不像物理定律那樣具有決定性,但違背這些定律也會使我們在做某些事情時處于不利地位。
讓我們回到赫什伯格的精彩實驗。赫什伯格想知道我們是否生來就有趨樂避苦的基本傾向。我們的大腦是否天生就會把追求快樂和向前行動聯系起來?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能否在必要時逆轉這種配對關系?換句話說,赫什伯格想知道,如果只有靠近火焰才能躲避火災,那會怎樣?這不僅僅是一個理論上的難題。在有些情況下,你要獲得某些東西,你就必須遠離它。比如,放棄一個浪漫但不可靠的伴侶,而你們之間因此產生的距離感,反而會使對方越發想念你而回到你身邊;或者再想想消防員,他們為了救人要沖向火場。
為了研究趨近-回避法則,赫什伯格把目光投向了小雞,就是有一對翅膀和一個喙的那種普通小雞。他收集了40只剛剛孵化出來的黃色小雞,把它們一個接一個地放在裝有一杯食物的直線跑道上。所有的小雞一看到杯子,就立即向它移動。小雞們雖然是剛來到這個世界,卻生來就知道向食物趨近是獲得食物的必要條件。這時赫什伯格玩起了小把戲,當小雞們向杯子移動時,赫什伯格又以兩倍的速度將杯子移開。小雞跑得越快,食物逃脫的速度就越快。在這個陌生的新世界里,趨近是無法獲得食物的(見圖)。
圖 趨近行為是一種很難改變的本能
那么小雞如何得到食物呢?當小雞遠離食物時,赫什伯格會以兩倍的速度讓杯子向它們移動。因此,為了得到美味的谷物,小雞們需要學習一個相對簡單的規則:與你想得到的東西保持距離,它才會靠近你。當小雞在跑道上向食物移動時,杯子會移得更遠,盡管小雞們饑腸轆轆,并有動力去改變,但它們無法克服向食物移動的本能。問題是,這個新規則改變了它們的大腦所能處理的情境。盡管小雞有很多機會學習新規則,但它們無法克服接近戰利品的強烈傾向,即使這意味著它們永遠無法獲得食物。
這項研究是最早表明動物生來就有趨近-回避的內在行為模式的研究之一。但這對人類而言意味著什么呢?
點擊書封,立即入手
「夜讀好書」欄目往后將每日晚間更新,由編輯們從數百本經典書目中精選呈現。在紛繁的世界中,讓好書陪你度過一段深邃、寧靜的晚間時光。好書夜讀,讓生活松弛有度~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點下“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